澳洲名人

发掘微生态的无限可能!看Life-Space如何成为中国线上益生菌第一品牌

在墨尔本 St. Klida Road 通透的办公大楼里,澳中《商圈》记者见到了 Life-Space 总经理 Ben McHarg。8 年前,Life-Space 还是一家规模很小的公司,在 Ben 的带领下,短短八年时间,Life-Space 已经成为了澳洲益生菌(probiotics)领域毫无疑问的领军品牌。从生产、包装到市场推广,Life-Space 的飞速发展是令人惊叹的。在过去一年,澳洲益生菌市场取得了 20-30% 的增长,其中,光 Life-Space 一家就占了 70% 的增长率。

从一家小公司,到如今拥有专业的团队来管理整个公司的业务和掌管未来的发展方向,Life-Space 迅速获得了行业内最专业的认可。这背后的成功,Ben 认为来自于公司一直以来信奉的哲学——“发掘微生态的无限可能”。微生态为人体健康带来的巨大意义,正是 Life-Space 孜孜不倦持续探索的无穷动力。

Life-Space 和中国消费者的关系紧密相连,尽管最开始他们并没有将目光集中在中国市场上。“我们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专注于中国市场,而是专注于孩子和妈妈。”Ben 说到,而这一点正好呼应了大量中国消费者的消费需求。Life-Space 的益生菌产品因其优秀的品质以及对人体的显著益处,更是直接吸引了大量中国消费者。“再加上我们的益生菌产品稳定的特性,不需要冷藏,经得起长期运输,这才让我们的产品得以通过日渐发达的电子商务,传播到中国。”Ben 这样解释。

长期以来,代购都是 Life-Space 和中国消费者产生连接的重要方式。当第一波代购浪潮掀起的时候,他们所代表的是中国消费者,并为中国消费者寻求海外市场中适合的产品。“而我们品牌所针对的母婴市场,正是他们最感兴趣的。”Ben 解释道。高质量、便捷、稳定的产品,加上澳洲本土品牌一直以来的良好国际声誉,让 Life-Space 凭借着蓬勃生长的互联网经济,成功打入了中国市场。除此之外,更值得一提的是 Life-Space 的独特性—— “我们是独一无二的,澳洲本土没有同质产品。”Ben 强调,对于进入中国市场来说,一个企业产品的独特性所具有的意义是非凡的。

但是 Life-Space 并没有因为眼下成功就停滞不前,而是持续不断地进行研发和市场调查。“我们正在竭尽所能,去满足中国这个市场。它即便不是全世界最大,也是第二大的市场。”Ben 说。Life-Space 从未停止创新发展新的产品,现在的益生菌和初代产品已经有很大的不同,能够确保它能适应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Life-Space 从没有设计专门针对中国的消费者的产品,而是为世界范围内的消费者提供和澳洲本土一样的产品。Ben分析说:“这些年,中国消费者在买国际产品时都是有所选择的,他们想要有效用的本土产品。”

同时,Life-Space 也在中国的各类社交媒体和电商网站上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包括微博、微信、淘宝、小红书等等。“我们知道了解市场的重要性。”Ben 强调说。而令人欣喜的是,从调查结果来看,来自中国的消费者对 Life-Space 益生菌产品有着超乎想象的极高满意度。在这一切努力下,Life-Space 成为了中国线上平台益生菌第一品牌。

今年一月,汤臣倍健以 7 亿澳元的价格收购了 Life-Space。这也标志着 Life-Space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Ben 不无骄傲地说,汤臣倍健最看重的就是创新精神。创新精神一直以来都是驱动着 Life-Space 不断突破的哲学,正是这种精神才能让它在微生态研究领域不断取得喜人成果。同样的,创新精神也是汤臣倍健一直以来信奉的企业哲学。就像汤臣倍健的梁主席所说,他相信创新是整个产业的驱动力。“不要告诉我你现在在做什么,告诉我你接下来要做什么。”正是这种对于创新精神的共同理解,让这次并购成为了一个基于共同哲学的双向选择。

并购,并不需要 Life-Space 要做出巨大的变革,而是依托在汤臣倍健的平台之上,继续照着原有的轨迹发展下去。“我们还是很年轻,汤臣倍健也不想我们作出任何改变。”Ben 解释说道,汤臣倍健的收购并不是为了改变 Life-Space,而是因为汤臣倍健认可 Life-Space 的成果,以及作为澳洲第一大品牌和中国第一大线上销售的益生菌品牌在中国的市场。

在此之前,Life-Space 就已经考虑到拓展在中国的线下销售渠道,Ben 说,“我们想为更多线下消费者服务,但是如果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扩展中国线下市场可能需要 5-10 年时间,甚至更长。”Ben 相信,在中国还有数量非常庞大的人群尚未听说过 Life-Space 这个品牌,更别提了解Life-Space 了。因此他们想要将中国的业务拓展到二、三线城市,以期覆盖更多的消费人群。正因如此,与汤臣倍健的合作,可以更迅速地完成线下布局,产生 1+1 远远大于 2 的效果。


汤臣倍健在中国拥有超过 140,000 家药房分店,这是一个巨大的分销资源,能够帮助 Life-Space 的产品更快地打入中国线下市场。“我们的产品依旧会在澳洲被设计和生产,依赖于汤臣倍健的销售系统更深入地分销到当地市场。”Ben 说。

同时 Ben 也表示,Life-Space 的线上、线下的产品并不相同。“我们知道有品牌经历过类似的痛苦,所以我们会合理分配我们已有的产品结构。”Ben 解释说,那些在线上购买意愿强烈的消费者,并不会购买线下商店的产品。“如果他们想要购买线下产品,可能就会选择中国的本土产品了。为什么要通过个人代购来购买呢?因为他们需要的是来自澳洲本土的产品。”Ben 说道。线上线下产品的分别销售意味着两者之间不会产生直接的竞争关系。“我们想要拓展业务,而不是转移业务。我们的线上业务发展地非常蓬勃,没有必要去改变它。”这是一个长期的未来发展计划。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些产品来自哪里?来自澳洲。这就是他们愿意消费的重要原因,Ben 这样说。

另外,Life-Space 也将参与汤臣倍健世界顶级的 R&D 研发团队中。对于 Life-Space 的长期发展来说,也是汤臣倍健的平台所带来的巨大积极意义。

机遇和挑战

迈向全球发展计划

Ben 强调,想要在中国市场成功,那一定要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在中国,想要进入市场的第二个同类型品牌是非常难的。”Ben 说。而 Life-Space 凭借难以被替代的优质产品和精准的市场把控,已经牢牢占据了中国线上益生菌市场的头把交椅。

但是 Life-Space 的发展计划并未止步于此。Life-Space 的全球发展计划,是想要打通世界市场,建立起全球性的益生菌品牌。“我们已经是澳洲最好的益生菌品牌,中国最好的线上益生菌品牌,所以我们还要与欧洲、日本的品牌竞争。”Ben 说。

在未来 12 个月里,Life-Space 计划进军在包括香港,新西兰,欧洲(从意大利起),北美,南亚(越南,新加坡等)等全球范围内的市场。Ben 表示,他们已经看到有同质的针对母婴的品牌和他们有同样的目标。但是“并不害怕其他的竞争者。“我们需要竞争者,他们的不同的想法和视角本身也会激励我们不断地成长。而且在相同或者相近领域的公司,常常喜欢在一起研究、分享最新的想法和取得的进展。”

Ben 说,“如果我们停止创新,才是最大的危机。”他用了苹果公司来举例,苹果之所以是一间伟大的公司是因为它不停地自我淘汰、自我革新。“如果苹果没有淘汰掉自己旧版的手机,那可能他早就被三星超越了。”Ben 略显兴奋地说,“而我们也要做这样一间,不停自我鞭策的公司,不断自我革新,自我超越

Ben 始终坚持,要让所有人明白 Life-Space 公司的使命,是“发掘微生态的无限可能”。一间自我革新的公司同时也承担着教化大众的任务。“我们要做的是,让所有人知道健康的微生态对人体健康、对整个身体的菌群多样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Ben 表示,微生态领域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领域。Life-Space不仅自己公司本身做了大量研究,同时也在大力支持其他机构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甚至还与同一领域的其他权威机构共同合作研究。“益生菌是我们在微生态研究中占比非常重的一部分,但是我们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此,我们专注于整个领域更大更广泛的研究。”Ben 说。

每天,Life-Space都有新的研究发现,每做的一个重要决定,都是为了向所有人宣传,有益的微生态对人体健康的积极意义。Ben 说,他坚持要让每一位员工牢记 Life-Space的使命,以及所承担的教化大众的责任。“Life-Space 不能失去我们最初的使命,如果只关注在销售上,那就是失去了最初成立的目的。”


正是这种日益进取的创新精神,驱动着 Life-Space 牢记使命,孜孜不倦地在微生态领域创新研究,解锁人类健康密码

Related Articles

澳洲名人

平衡的艺术——专访BMW澳洲首席执行官Marc-Heinrich Werner

  全新BMW 7 系在墨尔本揭开的那一天。 璀璨夺目的新车旁,一个高大、俊朗的男人,笑容可掬。 他就是BMW 澳洲首席执行官Marc-Heinrich Werner。 面对现场嘉宾,Marc 自信满满: “我有一位中国朋友,他告诉我,中国一直流行一个说法,‘开宝马,坐奔驰’。我个人非常认同‘开宝马’这个观点,因为宝马车实在太棒了。但是今晚之后,我相信这个旧说法将会被改写,大家会接受‘开宝马,坐宝马’这个新观念。” 信心的背后,是他多年以来代表BMW...

澳洲名人

百年传承——澳洲首富家族的传奇历史

只要对澳洲生意场略知一二,你就一定听说过Smorgon家族,也一定发现人们总是毫不吝啬地将其冠以“传奇”之名。 的确,这是个在澳大利亚久负盛名的犹太家族,在商界、艺术界和慈善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个在澳洲最具权威的BRW家族财富排行榜上蝉联多年的首富家族,资产超过 27 亿澳元;这是个白手起家、世代传承的家族,由一家小小的肉店发展成了一座涉足多元领域的“商业帝国”。 然而,一个称得上“传奇”的家族故事,一定不仅仅是个“经商致富”的故事。因为传奇,显然远比生意或财富都更有血有肉、底蕴厚重。于是,怀着对传奇家族的好奇心,我追根溯源地实地考察、采访交流,并翻阅一篇又篇相关资料。终于,由Victor Smorgon开创、Peter Edwards承继的Smorgon家族发展历程,如同一卷涵盖了百年光阴的电影胶片,缓缓展开并愈发清晰。通过这卷胶片,你看得见世界格局的更迭,看得见经济商业的演变,看得见文化思潮的进步,也看得见Smorgon家族的奋斗与荣誉:从颠沛流离失无所失,到新土地上赚得第一桶金;从初出茅庐梦想无疆,到时代大潮下一次次转型;从敢与垄断大亨相抗衡,到确立家族生意哲学;从坐稳财富王国,到不忘初心回馈社会……更重要的是,你将借此读懂一个犹太家族如何在世事变迁中,用爱、创新与传承书写出当之无愧的“传奇”。 动荡与生存 “对于任何移民来说,都没有什么‘经济萧条’之感。因为我来的时候一无所有,哪怕每次只赚来一便士,我都已经比昨天更富有了。” ——Victor Smorgon VSG集团的创立史与Victor...

澳洲名人

原创 | 澳洲骄傲 赢在全球,专访Seek创始人兼CEO Andrew Bassat 先生

在澳洲,无论是上班族还是企业主,只要一提到招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Seek. com.au.多少学子毕业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Seek找工作,然后在求职信(Cover Letter)里教科书式地注明工作机会来源于雇主在Seek上刊登的求职广告。 对于本地的求职者而言,Seek代表的是自己的一段求职路,一个向上攀登的梦想,或是一条在镜子前总也系不上的领带。Seek和我们都息息相关,却也非常神秘,更鲜为人知的是,它还在2008年重拳出击,向中国最大招聘网站之一—–智联招聘投资2.2亿美元,成为后者的大股东!作为一家连续多年广告收入接近20%增长的成功澳企,Seek却很少面对媒体,也很少谈论自身的成就之路。这次,我们有幸对话Seek的CEO安德鲁·巴萨特先生,看他为我们揭开Seek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华人这家澳洲制造的招聘帝国和中国的丝丝情缘。 涵盖41亿人口的商业帝国,澳洲制造! SEEK 成立于1997年,三位创始人分别是Andrew Bassat, Paul Bassat和Matt Rockman。2005年,Seek在澳交所上市,当时的市值为5.87亿澳元。而今天,这个当初的Seek.com.au已经发展成澳大利亚排名第一,集求职、培训、生意对接和志愿者机会为一体的移动端求职平台。 从SEEK官网上的资料看,它是一个由多个子公司组成的集团公司。它不但帮助个人找到满意的工作,也正在帮助企业取得成功。这样的结构俗称B2B2C—-即对公业务和个人业务兼备。Seek集团在澳洲,新西兰,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孟加拉国,菲律宾,越南,泰国,南非,肯尼亚,马来西亚,香港和新加坡都和当地的雇主,教育机构和志愿者服务机构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在这些国家里,Seek的招聘平台在其中14个国家的市场占有率都排名第一,覆盖人口达到41亿。...

澳洲名人

串联澳亚的梦想家 专访Costco澳洲区董事总经理Patrick Noone先生

大家都知道澳洲最大的两个零售品牌是Coles 和 Woolworth。这两家不但广告做得铺天盖地、商业模式也类似,还经常打价格战,多年来在澳洲零售市场上近乎形成了“ 双寡头”的局面。 但在澳洲还有这么一家超市,全澳只有9个门店,几乎不做任何广告,卖的商品比其他超市的同类尺寸大上好几倍,甚至几十倍。他们做生意全靠口碑,2015年全球付费会员总数已经超过了8103万个,会员的续费率在美国和加拿大达到了91%,远高于其他竞争对手。去年,这家超市光靠收会员费就大赚6.44亿美元,因为没有会员卡根本进不去!这么说,想必您已经猜到了,这个零售品牌的就是大名鼎鼎的Costco。 作为第一家专访到Patrick的华人媒体,《商圈》相信这次的访谈能够给有志于进入Costco的华人商家和华资品牌提供一个清晰的画卷,去审视这家“无所不卖,凡卖必大”奇葩零售店的发展战略到底长什么样?适不适合我们进入? 做实线下,布局电商 Costco澳洲区董事总经理Patrick Noone 是零售圈子里的一位“老司机”了。从1978年开始,他在维州一家Woolworth超市担任店长,开始了零售生涯。掐指一算,Patrick的零售管理经验竟有整整四十年! 1985年,他和来自加拿大籍的妻子搬到了加拿大生活。1991年,在温哥华Price Club集团工作的Patrick成为了加拿大第一批普及“会员制仓储”的零售从业人员。1993年Pric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