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之光

华人之光

谭跃继–我们要为这个世界留下什么

里昂家庭博物馆馆主 想想,我们的一生应该为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 谭跃继  (yuejiLyon)  2023年 6月底,谭跃继  (yuejiLyon)  全家搬离墨尔本kew的里昂家庭博物馆(LyonHousemuseum),  因为他们已经把总价值5600万澳元的整个建筑和馆内 350多件收藏品,悉数捐赠给非营利组织里昂基金 (LyonFoundation)  了。 我有幸参观了博物馆。无论是整个建筑的宏伟壮观,还是里面每个细节的匠心巧工、藏品的新奇独特,都让我惊异,不敢相信如此伟大的工程竟然是夫妇两个人,靠着勤奋工作,从1990年开始一点一滴积累、建造和收藏的。 澳大利亚人corbett Lyon的梦想 年轻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梦想,但是很少有人真正付诸行动  ,而且行动一辈子,更难得的是,还要带上伴侣共同奋斗。但corbettLyon实现了。 里昂家庭博物馆占地 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有 1200平方米,  2003年开始设计建造,2008年完工,历时5年。  2009年开业以来,已接待成千上万人来此参观。它曾被评为世界十大家庭博物馆之一。  2010年获得了澳大利亚建筑师协会颁发的哈罗德—德斯布罗—安尼尔建筑奖。之后 10年他们又在家庭博物馆隔壁建设了一座公共博物馆。 馆主corbettLyon是墨尔本 Lyons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创始董事。作为澳大利亚获奖最多的设计从业者之一,corbett拥有 40多年的专业经验,其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思想享有美誉。昆士兰皇家儿童医院、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新学术大楼,还有必和必拓公司前总部都是他的杰作。 这个博物馆的每一处都显示着设计师丰富的想象力:进门隐藏式旋转的储藏包柜、隐藏式画柜,天棚上全家用两个星期想到的所有词汇打印出来拼出的”ART”字符,古式管风琴铸造的音乐圣殿,以及浑然天成地融入整个博物馆的厨房、餐厅、书房、卧室……...

华人之光

关伟:跨越东西方文化的实验者与实践者

在海外华人艺术家中 ,关伟先生的标签尤其多  :画家、雕塑家、装置艺术家、跨越东西方文化的实验者与实践者、中澳艺术交流的使者等等。他还在2021年获得西悉尼大学授予的创意艺术博士的殊荣。关伟33岁时移居澳大利亚,  30多年来一点点被澳大利亚观众熟知并喜爱,成为澳大利亚最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被很多主流艺术机构与画廊收藏,也获得私人收藏家和名人们的青睐,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获得者凯特 ·布兰切特也是关伟作品的收藏者。关伟在世界各地举办了 70多场个人展览。 20世纪80年代,各种西方思潮涌进中国,我们那时候很年轻,如饥似渴地迎接这些知识。当时北京有很多充满思想、艺术类的小团体 关伟 从中国艺术家、华裔澳大利亚艺术家到澳大利亚艺术家 关伟 1957年出生于北京一个满族家庭。或许是因为血液里继承了老北京爱玩的传统,关伟在青年时期就是艺术圈的活跃人物。  “20世纪80年代,各种西方思潮涌进中国,我们那时候很年轻,如饥似渴地迎接这些知识。当时北京有很多充满思想、艺术类的小团体,比如星星画会、无名画会……我们几个好朋友也有个一小圈子,大家在一起探讨艺术、一起写生、一起画画。” 1988年,时任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Geoffparker  、堪培拉国立大学艺术学院院长Davidwilliams和国家美术馆馆长peterchurcher来中国访问时,参观了关伟及两个朋友的展览。看过展览后,Geofparker和关伟展开了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激烈讨论。  “当时很年轻,觉得西方人好像有些居高临下,就不服气。我那时看了一些西方的书籍,也结合自己的探索  ,就和他们关于中国有没有后现代艺术争论了起来。”也正是这次讨论  ,让Geoffparker认定了关伟卓越的才华  ,他回澳大利亚后不久,就向关伟发出了担任塔斯马尼亚大学访问学者的邀请。 初到澳大利亚,如何让澳大利亚人把他作为个体艺术家重新认识,成了关伟的首要思考。  “这需要一个过程,差不多经历了六七年的时间。”澳大利亚人对关伟的称呼有几个阶段,从 “中国艺术家”到 “定居澳大利亚的中国人”,再到 “华裔澳大利亚艺术家” ...

华人之光

Jennychen |从15岁的小留学生到堪培拉ACBC主席

澳大利亚中国工商业委员会  (ACBC)成立于 1973,对澳中交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促进商业,连接交流,提供最新的市场洞察力 ,中澳知名企业家多为ACBC会员。ACBC全澳主席包括前维州州长JohnBrumby ,金杜律师事务所国际总监Davidolsson,各州的主席也都是德高望重的人物。而你绝对想不到,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ACBC主席这样一个重要的职位,却由一个年仅34岁的中国女性担任,她就是Jennychen。 为什么 Jenny能在别人事业刚刚起步的年龄,担当如此重任呢?她在澳大利亚有着怎样的成长历程? 澳大利亚是一个只要努力就能得到回报的国家 也许你想不到,眼前这个头脑清晰、做事麻利、勤奋好学的领导者,   曾是一个 15岁来澳大利亚,在飞机上一个人抱着毛毛熊哭泣不止的小留学生。 2002年第一次离开家,面对澳大利亚这个陌生的世界,她非常恐惧和迷茫,不知道未来一个人面对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于是越想越伤心。此时坐在旁边座位的是一个在澳大利亚主流大公司工作的叔叔  ,就安慰她   ,内容Jenny没有记住太多,但有一句话令她铭记在心,叔叔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只要你努力就有回报的地方。”就是这旬话给了 Jenny无比的信心和力量。 在悉尼读高中,  Jenny第一个难题当然是英语。为了学习语言,她去本地人开的冰激凌店打工,在绝大多数留学生中,不要说高中就去打工,研究生打工的都寥寥无几。后来去位于堪培拉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读书,也没有停止打工。 她在咖啡店上早晨7点的班,  5点多就要起床。其实 Jenny家境殷实,完全不需要打工赚钱  ,爸爸妈妈也不同意她去,但她说服父母,打工不仅可以增加工作经验 ...

华人之光

赵惠云–“玛丽”医生的故事,墨尔本VOGUEMEDICAL全科诊所创始人

看到赵医生第一眼的感觉是,秀外慧中、优雅脱俗。似乎像其他澳大利亚医生一样,她也是养尊处优惯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而且你也无法想象她曲折崎岖的人生和医学生涯——在中国接受教育、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淬炼人生、在澳大利亚治病行医。她医术精湛,精通中医,做过 10年内科主治医生和23年全科医生,现担任澳华医疗联盟主席、世界华人全科医师协会秘书长、世界华人医师协会杂志编委,荣获2020年世界杰出华人医师霍英东奖章。她就是墨尔本VOGUEMEDICAL 全科诊所创始人赵惠云女士。 海外 30年不忘初衷   救死扶伤敬佑生命  20世纪90年代,医生在哪儿都是稀缺资源,在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更是如此。该国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支持,本来在中国的医院做内科主治医生的赵惠云,就这样被一个偶然的机会带到了异国他乡,成为援助最不发达国家的国际医疗团队成员。 虽然知道巴布亚新几内亚条件艰苦,但真实的体验还是让人意想不到。赵惠云医师最初就职于拥有600张床她组织资源  ,10年里每年两次组织社会活动,为医院和科室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募捐药品和医疗器械。所有款项  ,一部分用于教育讲座  ,另一部分用于医生短期进修和购置电脑与网络设备。 她热心教育,不定期组织医院内外的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从业人员的医学培训。  10年期间   ,她把所有的节假日都用于自我教育和培训。当然,她的付出是有回报的。她把医院当成家,把患者当成家人,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工作假日地治病救人,十年如一日,让当地政府和社会十分感激和动容。她的事迹受到了巴新卫生部的高度称赞,当地大报小报多次在头版头条对她进行报道,以至于当地百姓都称呼她为 “玛丽”医生,寓意圣母般的仁爱,当地政府也给她配备司机和保姆。 有一次,在凌晨1点钟,赵医生出诊的车辆遭遇一个20多人的持刀劫匪团伙的拦截,本来以为凶多吉少,但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 当对方看到车里坐着赵医生时,马上高喊 ”...

华人之光

张震 | 在澳洲崭露头角的华裔精神病专家

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世界动荡导致大量精神问题的产生 :压力、抑郁、焦躁、成瘾……自杀的,行凶的,甚至造成集体性恶性事件的层出不穷。 对远离故土和亲人的新移民和留学生而言,更是雪上加霜,这时候如果在澳大利亚能找到一个会说中文的资深精神病专家可谓救命稻草。  张震就是这样一位被澳大利亚主流认可,出类拔萃的华裔精神病专家。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法庭资深精神病司法鉴定专家,悉尼万丝利高加华医院院长  (Medicalsuperintendent),医学学术顾问委员会主席;  悉尼精神病专家中心主任。看到这么多头衔,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华人,毕竟这是精神专科,不仅需要医术高明,英语精湛,更需要天赋技巧,能够矫正西方人精神和心理的问题,其难度可想而知。 张震讲了很多精神卫生问题,从华人留学生到企业家,从澳大利亚社会名流到监狱罪犯。除了周末,他几乎每天工作都超过 8小时。”患者实在太多”张震痛心地讲述了华人移民自杀的问题。临床工作中张震不敢有丝毫懈怠,每一个求助的患者,如果你掉以轻心,都有可能失去生命。 在悉尼能讲中文的精神病司法鉴定专家大概只有他一个,一些疑难杂症患者也不断地从其他医生那里转到他这里。他能综合患者的多方面因素,找到其中的关联。比如,一个久治不愈患者,他细心观察到此人没有胡子,果断地让他检查雄激素浓度,一下子找到了病根;一个多年被诊断为精神病的澳大利亚人,他经过几次问诊后,果断地确认这个人没有精神病,最后患者和家属卸掉精神负担后,真的一切如常…… 我忍不住问他:你每天接触这么多患者,听那么多关于童年的伤痕,是不是负能量太多了呢?他说:”看着患者一天天好起来,我其实很有成就感,我很喜欢做精神病专家。””喜欢做精神病专家”  ,这会是怎样的一种心路历程呢? 天赋异禀,兴趣是最好的选择 张震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分校。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中国卫生部,之后到澳大利亚继续进修。一开始在新南威尔士大学读公共卫生硕士  ,之后又被录取为悉尼大学统计学博士,学习卫生统计。性格外向、乐于与人交流的张震觉得做卫生统计太枯燥  ,于是决定考行医执照。他曾担任综合医院急诊科、 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的住院医生,儿科医院住院总医师。 原本计划从事外科手术医生培训的张震,在实习期间有3个月的空档期,而他除了精神科,其他科都已工作过,于是他就将空档期利用起来,选择去了精神科工作。这个偶然的选择竟然改变了他的行医之路。他没想到,在培训过程中发现自己对精神病科很感兴趣,学得很起劲,所以他向位于悉尼的威尔士王子医院 (princeofwalesHospital)递交了加入精神病专家培训计划申请,经过严格面试后,他被录取了。他发现帮助别人,通过和他们谈话就能给他们治疗并解除痛苦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于是他一干就是5年。到第3年时,因为他出色的表现,被推荐到一个高级位置 (Senior Registrar) ,负责指导培训医生的业务。 张震说,外界通常不了解  ,要成为一名澳大利亚的精神病专家、精神病司法鉴定专家有多么不容易。精神病专家与心理医生有区别:大学本科学心理学,毕业后做临床心理工作的就是心理医生。精神病专家首先要是医学本科毕业,然后继续精神病学培训  ,考试通过之后才有资格成为精神病专家,在此之后,又经过 3年培训才能成为精神病司法鉴定专家。众所周知,澳大利亚医学界非常严谨,专家培训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一场硬仗。 在威尔士王子医院,张震成长得很快。那里有很多世界一流的专家、著名的教授  ,学术水平很高,医院的培训也很严格。在澳大利亚要成为专家学院院士更具挑战性,不但有基础理论考试、临床考试,还要写文章、做研究  ,要突破许多关卡。 至今他还清楚记得第一天走进培训教室时,看到里面共有 12名学生。老师对他们说,在这...

华人之光

宋正 | 人工智能背后的智能

——宋教授的开挂人生 谈到近年来大热的词 ,人工智能  (AI)  当然位列其中。随着chatGPT带起的热度,人们对 “强人工智能”的话题津津乐道。而在这种泛娱乐化的讨论之下,真正的人工智能领域其实正以一种蓬勃的态势,   紧密结合各行各业,积极地应用于各种实际场景中,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如今,人工智能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技术  ,而我们正身处其中。 在人工智能领域  ,宋正博士  (Andysong)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专家。他拥有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  人工智能博士学位,是该校的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导了一系列科研开发项目 , 曾获得超过 200万澳元的项目研究经费 宋正因为童年喜欢看科幻小说而 “误入”计算机科学领域。  目前  ,担任RMIT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一职  (AIcentredirector),主导了一系列科研开发项目。大学院墙之外  ,宋教授积极主导和参与产学合作。他担任澳大利亚人工智能委员会秘书长一职,是中国72变智能物联网平台首席科学家,上海市人工智能技术协会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  ,还积极参与各种AI大会的筹办与组织,比如环太平洋人工智能国际会议 (PRICAI)  、IEEE进化计算大  会(IEEEcongressonEvolutionarycomputation)以及在上海召开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WAIC)等。宋正教授与行业广泛合作,积极融合计算智能、移动互联和集群感知先进技术,为交通运输、物流和仓储行业管理优化提供服务。 目前,人工智能是一个人才格外紧缺的领域,在学术上要做出开创性的研究十分不易。而在市场或各界描摹的  “大饼”的诱惑下  ,在实际领域中跨行业而来却未能真正掌握前沿技术的人比比皆是。因此,像宋正教授这样的尖端人才投身于实业  ,更显意义重大。 正如宋正所言:”要致力于把研究成果带到实际领域中,再从实际应用中看到问题,用来自真实场景的问题做研究  ,带来更深远的社会意义。” 72变智能物联网平台 作为宋正参与的重头项目 ,72变智能物联网平台不是面向终端消费者,而是面向酒店行业,所以普通消费者未必有所耳闻。在酒店行业...

华人之光

翟慧娟 | 现代版的蝴蝶夫人

女高音歌唱家 《蝴蝶夫人》是经久不衰的世界著名歌剧之一,也是澳大利亚最高艺术殿堂——悉尼歌剧院的经典演出作品。 非常值得骄傲的是,在悉尼歌剧院演出中担任女主角的竟是华人女高音歌唱家——翟慧娟。她曾拜师于意大利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TizianaFabbricini和著名指挥家、钢琴家LeoneMagiera (帕瓦罗蒂的启蒙导师及一生伴奏) ,可以熟练地使用中文、英文、意大利语、德语4种语言,并可以使用8种不同语言演唱 出国,一位中国现代版的蝴蝶夫人的诞生 《蝴蝶夫人》讲述了一段跨越时间、跨越文化,凄美又悲凉的爱情故事:一位天真纯洁、为爱执着的日本姑娘巧巧桑  (蝴蝶姑娘)  ,突破了宗教束缚、文化差异  ,嫁给美国海军上尉平克尔顿……这部歌剧的出现对西方社会具有时代意义。 20世纪初,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还处于浅尝辄止的阶段,而 《蝴蝶夫人》的出现,无疑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东方的门。 正因为这部剧的特殊意义  ,使翟慧娟的身上,也同时承担着中国和西方社会的双重期待。一个华人能够获得悉尼歌剧院的高度认可,要有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实力。  “想要表演一出好歌剧,一定要了解他们的文化和思想  ,读懂他们的语言。”她就像一条纽带  ,为西方世界介绍东方文化,也代表中国美声表演艺术登上国际舞台。 1999年,翟慧娟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歌剧系  ,师从赵静教授并获得多种国内大奖  ,在2002年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然而  ,这些成绩并没有使她满足于现状。歌剧起源于西方,想要在歌剧艺术上真正做出成绩,出国是必经之路。  4年文工团生活后,她毅然决定赴澳大利亚深造。 “作为东方面孔在西方艺术界,偏见不可避免。但是我一直坚信  ,如果你做得足够出色,就可以让人忽略所有偏见,只关注你的能力。”翟慧娟以最高分的成绩获得悉尼音乐学院歌剧表演专业硕士学位   ,随后获得澳大利亚政府颁发的特殊人才绿卡。这是走向国际认可的第一步。学习期间,她的名字频繁的出现在西方主流媒体上: ABC古典太,3MBS等电台,The Age,Mosman, Daily等报刊。 2024年,翟慧娟获得Nietta Song...

华人之光

人生三种活法:商人、牧师、作家

不知你有没有这种感觉, 在高速公路上遇见特殊状况,不得不绕路,绕过一个口,发现还得绕行,再一个口,接一个口,不停地绕行,产生一种错觉,仿佛一辈子就这么弯弯绕,永远迷失在路上。Detour是一个有趣的英文单词,剑桥英语词典解释说, 绕行通常是为了避开某个障碍,难免会走多点路。 九十年代的上海是大门正式打开的年代,我毅然辞去了政府公务员工作,不惜从父母那里借钱,赔偿了好几千元违约金,包括父母在内,所有人都认为我冒冒失失砸掉了金饭碗,但是,我想我知道需要什么,我的青年时代如果还有那么一点可取之处的话,就是一点微弱的正义感和理想破灭后对现实的反抗。虽然我在大学期间发表了长篇翻译作品,但我还是放弃了文学梦。 商人 经数年蚂蚁搬家的努力,在德国我捕捉到一个机会,用环欧旅行的一个月,收购了德国汉堡的一间小型医材分销公司,剪除中间环节,成为少数几家雇佣德籍销售员直接把产品卖入德国医院的中国民营出口企业之一。一转身,我又逮住第二个机会,从意大利引入技术支持,在中国内地成立一家拥有十万级净化车间的医用耗材合资工厂,率先给欧洲客户制造装船前灭菌套装手术包,初步实现了产销一体化整合。 在两年时间内,我收回收购成本,产品不仅在德国具有知名度,还从德国转销西班牙、法国和北欧。当坐在上海浦东敞亮的现代化办公室内,面对着墙上的世界地图,我开始幻想把一面面红旗插遍地图上每一个角落。未来似乎已经打包装进了一只坚固的出口包装箱。但是,未来是一阵风,不知道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等到听见风声,它已经去得老远老远…… 一个意大利客户,我的一个老朋友,首先向我发出了忠告。他发现欧洲市场出现了不是从我司出口却打着我德国公司品牌的产品。骄傲和野心膨胀到我全然没有顾及市场上山寨版产品淹没了正品,全是产自我的国内合资工厂,订单却是来自另一间奇怪的新成立公司,与我德国公司同名。 同时,两位德国高层为了夺取公司,早已互相串通,将资产转入新公司,而将债务扔给老公司,任由其破产,好让新公司名正言顺接手销售管道,并从我的合资工厂采购。德国高层雇员——一个前南斯拉夫的共青团书记,开口闭口都是为劳动人民谋福利的人,曾亲自飞到中国内地,说服我工厂合伙人与之连手,通过一系列秘密的“合法”程序将我踢出了新公司。 我陡然惊觉腹背受敌。当我焦头烂额不断投入资金,企图挽救德国公司财政时,我的商业帝国开始摇撼,发出吱嘎的解体声响。  我花费巨资请德国律师,发动了一场诉讼战争,不为了夺回德国公司,也要毁了它。哪怕是在欧洲的火车上,我都要忙着看讼词写文件。 记得那是在前往柏林的列车上,窗外飘着圣诞气息的大雪,转眼覆盖了德国乡村雪野上脚印,一夜间也染白了我的头发。在有节律的铁轨震荡声里,我心里翻江倒海。从德国医院直销先驱到被赶出这个市场,上帝的风极其高效,只用了四五年时间。刮倒我的不但有德国老朋友,也有中国合资工厂的两名合伙人和若干供货商。怀疑人生是一句肤浅的话,那时候的我,作为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却不得不否定全世界。 牧师 当坐在地球另一端靠近南极的家里,看着蚂蚁旁若无人从花园爬进客厅,我想起数年前在北京的一件小事。 当时,我去北京出差,晚餐结束,大学时代的班长才姗姗来迟,他坐在那里,无心吃喝,问什么耽搁了,他说是在看蚂蚁搬家,看了居然有两三个小时,蚂蚁从这一头把家搬到那一头,他轻轻吹了一口气,蚂蚁们都回去了。几小时等于蚂蚁生命的几天几月几年白干了,而他花了十来年时间在北京娶妻生女,有房有车,但完全可能在一夜之间失去。他觉得自己就是宇宙中的一只蚂蚁,不知道哪阵风把他打回原形。 我发现蚂蚁的眼睛竟然看不见人。他们只是二维世界的动物,加上时间维度,充其量也就是三维动物,而这个世界按照数学家的演算就起码十维以上,多一维我们尚且不能理解,多七维八维该怎么办,圣经诗篇说“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便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我以为这是我的地球,岂知这是那至高者的后花园。我绕行了世界一大圈,竟然又来到了《圣经》的话语面前。 绕行于我而言,没有避开上帝,而且遇见了一些十分有意思的东西。然而,遇见耶稣,从来都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意味着你得把过去几十年积累搭建的违章建筑统统拆掉。我撤销了德国诉讼。 2011年是我人生中最为苦闷难熬的日子,在读经查考中,摩西和我一起流浪四十年,约舒亚和我一起跨过约旦河,进入流着奶与蜜的迦南美地,耶稣带我在棕榈日进入圣城。当我第一次开始向上帝祷告,怀疑是主要的动机。然而,神的信实一次又一次向我证实耶稣所说那种移山填海的力量。每一个真正的基督徒都不是停留在神学知识或祷告话语上,每一个都经过死荫幽谷,都有经历神的见证。每一个祷告都是信仰建造上的一块砖石。 那时候有三个发现冲垮了我对理性、对科学、对无神论的信仰: 其一,人虽有理性的追求,但从更为基本层面上看,却是非理性的。无神论完全没有证据或实验证明,实质上也是一种宗教;没有人生来是无神思想。实际上,大多数人在人类历史所有阶段都是有神论者,如果不是从小刻意在全方位灌输,一个人自然而然会产生的思想是有神论或不可知论; 其二,科学与宗教并不像表面看上去的那么彼此冲突。相反,许多证据表明科学起源与宗教密切相关。事实上,美术、音乐、文学、医学、天文、化学和物理等人类主要知识的起源均与宗教有关。科学仅仅有六百年历史,却几乎夺取了各个领域的话语权,以至于有人把它高举到几乎成为一门新宗教的地位。然而,科学对世界和人生的观察十分有限,对良心和道德束手无策。科学发现越多,由此产生的问题也越多;纵然(有组织)宗教在现代社会已经被边缘化,但信仰却从来没有边缘化。相反,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正在飞速发展。 其三,上帝的保守一直在我生命中,我发现对此最难的事不是相信,也不是灵修,而是感恩。很多人生于此长在此,对索取习以为常,终于灵性枯竭。从文化渊源看,中国人历来没有属灵(spirituality)这个概念,害怕各种形式的知识灌输,却又趋之若鹜把孩子送进各种培训班接受各种教育,为了不输在起跑在线。然而,从来没有一种声音出来说要培育孩子的灵性。时代的悲剧,莫过于谎言洗脑已经把人培养成灵性干枯的人,干枯的灵比干枯的手更可怕。 我受洗成为一种叫做基督徒的新人类。在这个弯曲悖逆的世界,一个只追求智慧和只相信个人奋斗的现代人成为基督徒,是一个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必然是一个神迹。这种新人类不是从此过着幸福的日子,而是从此开始了试炼。洗礼那天,据说是那个中文堂第一次人数超过100人,牧师兴奋地问我为什么有那么多朋友,我说大概更多人是希望看一看这个人的脑袋是怎么漏进了水。 作家...

华人之光

艾琳 | 西方诗歌盛宴中的东方元素

华裔诗人、当代艺术家、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人 2022年 4月 9 日,悉尼诗歌  (poetty sydney)联手内西区嘉年华  (InnerwestFestival)为象征派诗歌先驱、   法国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查尔斯  波德莱尔  (charlesBaudelaire)和著名华裔诗人艾琳  (AileenMoka)举办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生日庆典。总策划Angelastretch女士表示,她非常赞赏艾琳女士的艺术品格和艺术成就,   当得知艾琳与波德莱尔的生日为同月同日时  ,便萌发了发起这次诗歌活动的念头。她感到特别荣幸,能够首次邀请到华裔诗人以中英文双语形式做客悉尼诗歌,以诗为媒与波德莱尔隔空对话。 艾琳是谁?她是怎样出现在悉尼诗歌的聚光灯下的呢?翻开关于艾琳的陈述,有这样一段话: “用生命奋不顾身体味生活的追光者,把日记和书籍藏进旅行箱,无畏行走的流浪者;把漂泊的孤独、肆意的不羁、刻骨的柔情落于笔尖,融进艺术表达  ,用一首首动人的诗句和一件件艺术作品将自身的感悟雕刻进时间长廊无我之旅。” 无需高大的学历堆叠  ,没有酷炫的艺术履历,也不在乎繁复的头衔堆砌…寥寥数语阐释了艾琳空灵的艺术境界和洒脱的处世哲学。在Google上搜索 “华裔诗人”,关于艾琳的新闻几乎占据了整个页面, “鸢尾的情绪”系列诗会、受邀文学艺术论坛、作为艺术大赛评委公益使者等报道不胜枚举。 艾琳  ,华裔诗人、当代艺术家、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人,新南威尔士大学  (UNSW)艺术系策展与文化领导学专业硕士学位,专注当代艺术、艺术评论与艺术收藏。著有IrisLovers、 《鸢尾的情绪》 《艾的绪语》诗文专辑,举办 “鸢尾的情绪” “鸢尾的旅行” “鸢之花”系列艺术分享会  ,”陪孩子写一首诗” “给孩子们的诗” “山水之恋”  “有没有一首歌”  “粉红十月”主题活动策划人。艺术主题与对话关注女性成长与权益、多元文化与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自信、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无畏纷杂 ·厚积薄发 尽管艾琳有企业家、画家等多种头衔,但大部分人是通过诗歌认识她的。仅2019年 “鸢尾的情绪”  “山水之恋”系列活动便在中澳两地举办了 13场,诗歌分享不仅怡情雅集于山水间、美术馆、艺术中心,而且走进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华东师大一附中的校园。每一次诗会都高朋满座、诗意盎然,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桂林阳朔举办的由胡润艺术荟总监杨建勇先生策划的 “鸢尾的情绪”艺术分享会,通过线上线下互动的艺术形式展开,网络关注人次高达20余万。 近年来,无论是华语文坛的中华诗词交流及创作国际研讨会、徐志摩诗歌雅集、艾青诗歌月 ,还是国际性的昆士兰诗歌节、悉尼诗歌节、歌德诗歌之夜(德国)、简  奥斯汀嘉年华  (英国)波德莱尔之夏  (澳大利亚 )、莎士比亚之夜  (澳大利亚 ),艾琳都接到了主办方的盛邀,这位华裔诗人成为各文学艺术盛宴中闪亮的东方元素。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诗歌都已经成为小众艺术领域,但艾琳一直笔耕不辍。她在谈及文化自信时,写下尤为令人感动的一段文字: “水是有记忆的 ,即使在被任意次稀释后  ,仍能保留先前溶解在其中的物质记忆。作为移民艺术家,我们都有着一串串、一层层不断叠加的记忆。有时似乎很确定我是谁  ,从哪里来,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则是陷入无尽的迷茫,迷失在平静的空气中,迷失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迷失在不断的自我找寻中……童年的文化记忆,就像一叶轻舟从夕阳的余晖中闪现,随即又骤然消失在霭霭迷雾之中。在持续的艺术探索中  ,在自我身份省思的过程中,我会将潜意识的碎片不断地拼接  ,慢慢地,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记忆  ,当这种记忆的浓度和厚度足以支撑我的艺术表现的时候  ,文化自信便油然而生。这种自信包括华裔背景的认同、海纳百川的宽容和厚积薄发的深沉。” 她涉猎广博,表达经纬纵横  ,观点明确犀利。当被问及艺术生涯,她微笑着说:”若不是著名的当代艺术家关伟先生和胡润艺术荟总监杨建勇先生联名推荐我去学习当代艺术和艺术评论...

华人之光

路靖虹 | 环球航海  ,把家安在海上路靖虹

5年,  只是漫长人生中的一小部分。无数人把数个5年过得一模一样,平淡无奇  ,碌碌无为甚至乌烟瘴气,但也有人把 “5年”过成许多人一辈子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5年环球航海帆游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修行,是以船为家,带着家一起游历。”路靖虹是我的师姐  ,她在阿尔巴尼亚的远洋上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我心中的惊天壮举、艰巨的挑战,让师姐说出了本质上的哲学意义 2022年4月 ,路靖虹和她的先生wayne离开悉尼。到目前为止,  已航行16000海里,探访了 170个城市、  乡村小镇及岛屿:悉尼—昆士兰远北托雷斯海峡的星期四岛—跨阿拉弗拉海到达印度尼西亚马坡岛游玩 (3个月 )—跨新加坡海峡—马来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  (2个月 )—泰国 (1个月 )—跨北印度洋第一航段  (9天)—马尔代夫  (1个月 )—跨印度洋第二航段  (14天)—吉提 (10天)—穿越红海—苏丹 (4天)—沙特  (10天)—约旦  (3周 )—埃及苏伊士运河  (3天)—地中海—塞浦路斯  (15天)—土耳其  (1个半月 )—希腊(2个月 )—阿尔巴尼亚 (10天)—黑山共和国…… 这一年多,我不时地从路靖虹的微信朋友圈看到她的海上生活。她说:”你看到的都是美好的,背后的艰辛不亲身经历是体会不到的。”当然,她有她的先生wayne保驾护航 ,这艘 14米长、 7.6米宽的三层双体帆船是他第 8条帆船了。wayne是澳大利亚人,  11岁开始玩船  ,参加过各类帆船比赛,但是自驾帆船环球游还是第一次。环球航海是wayne的梦想。她也不是一个安分的人,好奇之心让她激情澎湃。两个人一拍即合,她卖掉生意  ,wayne辞去银行高管工作,孩子们也都长大成人,终于可以放飞自我了 ! 其实路靖虹真正在帆船学校专业学习也只有2个月 ,实战只有 1年多,这让环球船友们都惊叹不已,本来一个漂亮的华人女子就够独特了,再加上 1年多的船龄就敢环球航行,这勇气绝对非凡。在这次预计为期 5年的航海之前,他们尝试了从悉尼到北昆士兰的蜥蜴岛往返...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