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名人

跨越三重门 每一次她选择的都是奔跑 专访墨尔本时装节主席Laura Anderson

三月的墨尔本主打时尚。南半球规模最大的时装狂欢——VAMFF(维珍航空墨尔本时装节)在人类最宜居城市墨尔本拉开帷幕。这个以高格调和低门槛而著称的时尚派对去年吸引了40万人次的观众和爱好者。连续19天,从Chapel St的外场秀到皇家展览馆的主场秀,从T台上的可餐秀色到T台下的展会、研讨会、派对、论坛、首次设立的中国专场秀,本届时装节通过时尚、产业与文化活动庆祝创意、创新与商业精神。不知各位有没有问过,一届届盛会背后,是谁在幕后运筹帷幄?

答案揭晓。劳拉•安德森(Laura Anderson)女士连续九年担任墨尔本时装周VAMFF主席。更为惊奇的是, 劳拉还热衷于赛车、健康、创业生态环境建造与大数据分析等领域, 除去时装周这个主席头衔,她还是墨尔本一级方程式 赛车 锦标赛(GP Formula One),联邦广场(Fed Square),Epworth医疗保健机构、澳大利亚国防大学、澳洲国家篮球联赛NBL、福布莱特奖学金等机构的董事会董事,是横跨时尚、体育、医疗、国防等行业的企业家,慈善家,世界公民,风险投资人。

初见劳拉,她一袭黑色风衣步伐优雅,伸手和我们一一贴面握手,脸上挂着温暖的浅笑,甚至开玩笑地叠起手向我们抱怨“睡眠不太足”。恰逢墨尔本时装节,《商圈》有幸受邀全程参与并独家专访了劳拉,请这位永远年轻的巾帼美女谈谈自己的修身、齐家、经商之道。

劳拉有很多种身份,每一个都需要她花时间悉心照料。作为一个几乎每天接孩子下课的Chairman母亲,她认为家庭事业完全可以兼而得之,并且,乐此不疲。

“我所有的身份当中最喜欢的一个是‘母亲’,这个身份让我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也是我回馈社会,投资未来的一方渠道。”她告诉《商圈》,孩子们就是未来,繁忙的工作不是冷落子女的借口。自己还就是有办法一边辅导家庭作业,一边做午餐盒子,一边见缝插针地准备企业审核或者政策演讲。

除了对于孩子们的私爱,劳拉也有博爱的一面。通过自己事业上的影响力和成功范例,她想要引导正在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职场女性,让她们能够成长为兼顾家庭和事业,并为自己的性别感到骄傲的坚强女性。

“现在大公司的董事会里女性董事的占比只有8.2%,我认为这不合理,这一点也必须改变也一定会被改变。如何改变呢?我认为要通过影响这一代的女性。时代变了,当代职场女性骄傲并快乐着,她们的丈夫们也支持女性出去工作。”

家庭和事业,在她看来是一回事。两者都需要和人打交道,两者都需要博爱和热情去维系。“当你问起我生活和工作的平衡时,你知道这个问题并不成立。”她这么说,十几年来也是这么做。

每天早上4点15分起床,洗漱完毕后慢跑去健身中心见她的私人教练Donna,5点30分开始一组有氧和负重课程。课程开始的时间没有商量的余地。当城市里的大多数人还在梦乡流连之时,劳拉已经为她新一天的挑战积蓄完了能量。

1998年上映的电影《双面情人》(Sliding Doors)被劳拉津津乐道地拿来讲述她自己的幸运人生。电影模拟了两个平行宇宙中的同一名平凡女子,一个抢在电车滑动门关闭前冲上了车,遇到了改变她人生的Mr. Right;另一个懒得跑,结果没有赶上电车,也就继续过着庸庸碌碌、男友出轨的平凡日子。

“列车的门”在现实生活中即是稍纵即逝的机遇,追上、把握住了就上升一个台阶,反之原地踏步。劳拉告诉《商圈》,在她的人生当中,也曾有三重门立在眼前,而每一次,她选择的都是奔跑。

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劳拉面对的第一扇滑动门就是毕业后的职业规划。当年二十出头的劳拉为自己制定了一个从事医学工作的未来。对于自信聪明,受过良好教育的她来说,成为一名医生和医疗研究者,并且攻克癌症是她的动力源泉。

不过,机会突然降临。1980年,惠普公司发布其第一款个人电脑,名声大噪,同年向劳拉伸出橄榄枝。她敏锐地嗅到了这可能是个更棒的职业发展途径。虽然当时心里还打着“赚够了钱我就回学校续攻读医学”的小算盘,但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她毅然选择“弃医从机”。借着着惠普公司这个平台,劳拉在全球供应链、大数据、贸易和商业合作等领域崭露头角。十年间,在摩托罗拉、苹果、通用电气和美国国防部的领导团队里,劳拉分别带领着25到12,000人不等的团队披荆斩棘,收获颇丰。

1993年,她的第二道滑动门渐渐开启。那一年,事业已然非常辉煌的劳拉受邀来到墨尔本参加皇家墨尔本理工学院的毕业典礼,从美国飞到墨尔本给这里的毕业生做演讲,庆祝澳洲第一个物流管理硕士学位的诞生。那时劳拉刚到过澳洲几次。有趣的是,这一脚踏下去,日后的家庭生活,工作重心以就此奠定。

“那时我从墨尔本飞去霍巴特拜访朋友,上了飞机发现整架飞机只有第19排剩了一个位置。我当时有些困倦,想打个盹,看到他(后来的丈夫)人很高就请他递给我一个枕头,就这样我们开始聊天。”回忆起来,劳拉说其实自己本该上前一班飞机,在机场苦等4个小时想不到等来了自己的终生伴侣。

1997年,劳拉和这位飞机上遇到的澳洲会计结婚,并舍弃了美国的事业搬到澳洲居住,追上了这趟开往爱情和生活的“幸福号列车”。

现在,劳拉正奔向人生中的第三道滑动门:她愿意和全世界的商业伙伴们一起筑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之于商业世界,之于环境,之于多元文化和全球化。

“列车的门”在现实生活中即是稍纵即逝的机遇,在劳拉的人生当中,也曾有三重门立在眼前,而每一次,她选择的都是奔跑。

劳拉的一天也是24个小时,要做母亲、Chairman、投资人、慈善家……一串事情排队等着她处理。效率和成功来源于哪里?

第一,来源于投资自己。劳拉每天早上4点15分起床,洗漱完毕后慢跑去健身中心见她的私人教练Donna,5点30分开始一组有氧和负重课程。课程开始的时间没有商量的余地。

当城市里的大多数人还在梦乡流连之时,劳拉已经为她新一天的挑战积蓄完了能量:“体能训练是必要且基础的,我不可能在精力不充沛的情况下去决策或行动。”

第二,来源于掌控并适应变化。“我是一个特别幸运的人,因为我不常问‘为什么’,而是‘为什么不呢’?”的确,在硅谷技术变革的黄金期加入惠普、数十年间跨行业的管理经验等等漂亮阅历并非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能走到今天,她总结说自己靠的是“拥抱变革”,坚持做一位“变革代理人”(Agent of Change)。

“我相信(我可以)永远年轻,什么意思呢?这就要求你永远把潜力放在经验和阅历前面。身心健康和情绪控制是必备的奋斗基础,除此以外,你必须有尝试新鲜事物的勇气和决心。积累的经验越多,你面临的机遇就越多,你在行业里创新的潜力就越大。”

在一个无奈偏向男权的商业世界里,她扮演者一个百变女超人;在四口之家的屋檐下,她做回自己:一个爱子女,爱生活的寻常女人。劳拉眼中的成功长这样。

追求极致,生生不息 

MAXIMIZING THE POTENTIAL AND CONTINUING TO RAISE THE BAR

记者好奇问她“为何VAMFF寻寻觅觅最后选中的一直是你?”

料主席劳拉一语点破了时尚的隐藏价值。“我全身心投入时尚圈事务的时间还不到十年,对我而言,时尚要彰显的是独立性和多样化;此外,它还能促进全球贸易发展。我的背景是贸易和供应链,所以我和时尚嘛,绝配。”

T台上,模特通过时装展现自己,T台下,观众通过品牌找到最美的自己,时尚和大众在劳拉看来是Inclusive(包容)和Exclusive(专属)相融合的美妙关系。这种美妙关系使得跨国商业生态得以持续发展,更给本地社区增添了活力。

时尚和贸易,天生一对,劳拉说到做到:专访结束后,她马上会见了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夏令敏和中国服装设计协会CFA主席张庆辉为首的中国考察团,为其中的官员和企业家们展开投资澳洲时尚产业链的画卷,为澳大利亚和中国之间的跨境贸易牵线搭桥。

在劳拉担任墨尔本时装周主席的9年当中,她领导制定并完美执行了商业化策略,使得墨尔本时装周可以通过投资与贸易等手段,在创意、合作与商业等领域为各方创造价值,打造了坚实的基础,保证了墨尔本时装周在未来的继续发展。这一势头正如鼓满风帆之船,为下一代最大化潜能带来希望。

撰文:Exodus 

摄影:LUYI工作室

此篇文章刊登于《澳中商圈》2017年5月刊,财富人物 MAGNATE P12-15.

Related Articles

澳洲名人

平衡的艺术——专访BMW澳洲首席执行官Marc-Heinrich Werner

  全新BMW 7 系在墨尔本揭开的那一天。 璀璨夺目的新车旁,一个高大、俊朗的男人,笑容可掬。 他就是BMW 澳洲首席执行官Marc-Heinrich Werner。 面对现场嘉宾,Marc 自信满满: “我有一位中国朋友,他告诉我,中国一直流行一个说法,‘开宝马,坐奔驰’。我个人非常认同‘开宝马’这个观点,因为宝马车实在太棒了。但是今晚之后,我相信这个旧说法将会被改写,大家会接受‘开宝马,坐宝马’这个新观念。” 信心的背后,是他多年以来代表BMW...

澳洲名人

百年传承——澳洲首富家族的传奇历史

只要对澳洲生意场略知一二,你就一定听说过Smorgon家族,也一定发现人们总是毫不吝啬地将其冠以“传奇”之名。 的确,这是个在澳大利亚久负盛名的犹太家族,在商界、艺术界和慈善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个在澳洲最具权威的BRW家族财富排行榜上蝉联多年的首富家族,资产超过 27 亿澳元;这是个白手起家、世代传承的家族,由一家小小的肉店发展成了一座涉足多元领域的“商业帝国”。 然而,一个称得上“传奇”的家族故事,一定不仅仅是个“经商致富”的故事。因为传奇,显然远比生意或财富都更有血有肉、底蕴厚重。于是,怀着对传奇家族的好奇心,我追根溯源地实地考察、采访交流,并翻阅一篇又篇相关资料。终于,由Victor Smorgon开创、Peter Edwards承继的Smorgon家族发展历程,如同一卷涵盖了百年光阴的电影胶片,缓缓展开并愈发清晰。通过这卷胶片,你看得见世界格局的更迭,看得见经济商业的演变,看得见文化思潮的进步,也看得见Smorgon家族的奋斗与荣誉:从颠沛流离失无所失,到新土地上赚得第一桶金;从初出茅庐梦想无疆,到时代大潮下一次次转型;从敢与垄断大亨相抗衡,到确立家族生意哲学;从坐稳财富王国,到不忘初心回馈社会……更重要的是,你将借此读懂一个犹太家族如何在世事变迁中,用爱、创新与传承书写出当之无愧的“传奇”。 动荡与生存 “对于任何移民来说,都没有什么‘经济萧条’之感。因为我来的时候一无所有,哪怕每次只赚来一便士,我都已经比昨天更富有了。” ——Victor Smorgon VSG集团的创立史与Victor...

澳洲名人

原创 | 澳洲骄傲 赢在全球,专访Seek创始人兼CEO Andrew Bassat 先生

在澳洲,无论是上班族还是企业主,只要一提到招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Seek. com.au.多少学子毕业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Seek找工作,然后在求职信(Cover Letter)里教科书式地注明工作机会来源于雇主在Seek上刊登的求职广告。 对于本地的求职者而言,Seek代表的是自己的一段求职路,一个向上攀登的梦想,或是一条在镜子前总也系不上的领带。Seek和我们都息息相关,却也非常神秘,更鲜为人知的是,它还在2008年重拳出击,向中国最大招聘网站之一—–智联招聘投资2.2亿美元,成为后者的大股东!作为一家连续多年广告收入接近20%增长的成功澳企,Seek却很少面对媒体,也很少谈论自身的成就之路。这次,我们有幸对话Seek的CEO安德鲁·巴萨特先生,看他为我们揭开Seek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华人这家澳洲制造的招聘帝国和中国的丝丝情缘。 涵盖41亿人口的商业帝国,澳洲制造! SEEK 成立于1997年,三位创始人分别是Andrew Bassat, Paul Bassat和Matt Rockman。2005年,Seek在澳交所上市,当时的市值为5.87亿澳元。而今天,这个当初的Seek.com.au已经发展成澳大利亚排名第一,集求职、培训、生意对接和志愿者机会为一体的移动端求职平台。 从SEEK官网上的资料看,它是一个由多个子公司组成的集团公司。它不但帮助个人找到满意的工作,也正在帮助企业取得成功。这样的结构俗称B2B2C—-即对公业务和个人业务兼备。Seek集团在澳洲,新西兰,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孟加拉国,菲律宾,越南,泰国,南非,肯尼亚,马来西亚,香港和新加坡都和当地的雇主,教育机构和志愿者服务机构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在这些国家里,Seek的招聘平台在其中14个国家的市场占有率都排名第一,覆盖人口达到41亿。...

澳洲名人

串联澳亚的梦想家 专访Costco澳洲区董事总经理Patrick Noone先生

大家都知道澳洲最大的两个零售品牌是Coles 和 Woolworth。这两家不但广告做得铺天盖地、商业模式也类似,还经常打价格战,多年来在澳洲零售市场上近乎形成了“ 双寡头”的局面。 但在澳洲还有这么一家超市,全澳只有9个门店,几乎不做任何广告,卖的商品比其他超市的同类尺寸大上好几倍,甚至几十倍。他们做生意全靠口碑,2015年全球付费会员总数已经超过了8103万个,会员的续费率在美国和加拿大达到了91%,远高于其他竞争对手。去年,这家超市光靠收会员费就大赚6.44亿美元,因为没有会员卡根本进不去!这么说,想必您已经猜到了,这个零售品牌的就是大名鼎鼎的Costco。 作为第一家专访到Patrick的华人媒体,《商圈》相信这次的访谈能够给有志于进入Costco的华人商家和华资品牌提供一个清晰的画卷,去审视这家“无所不卖,凡卖必大”奇葩零售店的发展战略到底长什么样?适不适合我们进入? 做实线下,布局电商 Costco澳洲区董事总经理Patrick Noone 是零售圈子里的一位“老司机”了。从1978年开始,他在维州一家Woolworth超市担任店长,开始了零售生涯。掐指一算,Patrick的零售管理经验竟有整整四十年! 1985年,他和来自加拿大籍的妻子搬到了加拿大生活。1991年,在温哥华Price Club集团工作的Patrick成为了加拿大第一批普及“会员制仓储”的零售从业人员。1993年Pric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