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精英

杨浩–蚂蚁般工作  ,蝴蝶般生活

“在晨曦微光的勾勒下,Mountotemanu的峻峭的黑色轮廓伴随着海浪声,依旧在雾气中隐约闪现,这是黎明的法属波利尼西亚—南太平洋深处的BoraBora岛海浪冲击着珊瑚环礁,灰白色的渴湖和椰林映照的环礁小岛开始微微显现,不时有阵阵的暗香袭来,那是椰子、香草、橘子花的馥郁香味,我揉着眼睛从Edgard那

采访杨浩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他有很多旅行和创业的故事,并不断迸发出一些华彩智语  ,虽然并不高大上、让人崇拜  ,却会引人不时捧腹大笑  ,细细品味。

杨浩出生在昆明,山清水秀的环境让人充满了灵气。

在澳大利亚做为模范投资一名,他在2012年上过澳大利亚大名鼎鼎的The Age主流报纸头版,还接受过维多利亚州政府的 Thevictorianconnection 的专访。最近几年则投资于海洋生物制药、海洋护肤品和TGA/GMP药厂建设总包领域。其中,还少不了帆船、房车、潜水、旅行  ,遍布世界各个小岛旅游的行踪……别人移民澳大利亚,都形容为 “蹲移民监”  ,而他是满世界玩儿,还不耽误赚钱

我们来听听他对移民生活的见解吧

“我的人生和水有关,这辈子我都会选择临水而居。幼时,外公经常凌晨叫醒我,用自行车驮着我去滇池边沟壑交错的小河里钓鱼,至今仿佛还能感受到当时清晨河面的薄雾、水草荡漾、空气中弥漫着的湖腥味,以至于以后的日子我一直对凌晨早起充满特殊的期待和兴奋感,所以来澳大利亚后我经常带女儿去世界各地旅行,重复着当年凌晨早起后的故事,试图展示给她一个真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世界,每次旅行都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饱含差异性的种子,期望在她未来的某个时段开花结果。

“2000年第一次来澳大利亚旅游  ,正值AustraliaDay  ,墨尔本yarra河畔的夜晚,群星璀璨、漫天礼花,我当时不知道这其实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时刻。多年后回首,你会发现有些地方、有些事,注定要在之后的时光里与之发生碰撞——命运其实早已做好安排。

“来到澳大利亚后几年,除了打理生意,最愉快的就是痛快淋漓地玩儿潜水和帆船、旅行  ,但是生意剥夺了我们大部分时间。

“夏日里,我有时会住到sandrihamyachtclub游艇俱乐部的船里,夜里波光粼粼,不知名的小动物会游到船附近,  冒着泡泡还有喘气声——世界奇妙极了。”上一次的三天两夜的航行  ,有个刚刚失恋的女孩应聘  ‘会做饭的甲板水手’, 3天后上岸告别时,她给我们微信留言,大意是:  ‘和各位哥哥一起,和风浪做过斗争,从此以后再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所以你看,帆船和大海可以治愈我们  ,见过风浪  ,再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作为移民,除了照顾老人、孩子、生意  ,肯定会焦虑,但这几年经历的事情多了,慢慢神经也变大条了,也不会过于焦虑了,所有担心的事情其实都没有发生。

“生活是自己选的,世界还是那个世界,

活不活得好是自己的事,和别人无关。

“墨尔本云阳寺有块牌匾  :’看破、放下、自在’,所以时常提醒自己留神,别进入鄙视圈  ,我的个人价值我说了算。

“生活如果失去灵性,赚钱就会成为标尺  ,家里的一砖一瓦根本代表不了什么。希望我和我女儿真心明白这个道理

钱只是工具,别被迷惑,人生比我们想象的要短。

“这些年旅行过一些地方,最喜欢欧洲和南太平洋岛国、托雷斯海峡,那些美丽的乡村海岸,美景美酒  ,人生值得;有时候回忆起来,都会觉得这几年的移民生活真是一段好时光。”

生意初期门槛高,后期反而好做。 “关于生意,我一直在持续创业中,很努力。

杨浩还有一个体会是:要做强不做大。澳大利亚人工和税负很高,工会和政府滥用税收,会轻易压垮创业初期的企业。生意和人都要像水一样充满流动性,用概率和杠杆做决策,用金字塔细分任务去解决看似复杂的问题  ,虽然不一定会让你取得巨大成功,但能让你一直活着,保护你不会在移民初期或市场变化时被淘汰。

杨浩的Ani生物制药厂有4个牌照和业务,即制药、海洋护肤品、海洋功能食品,以及专门建TGA/GMP药厂的EPC/CBU工程总包公司。这算是成功地把所有生意经验和海洋串在了一起,靠着对GMP/PICS的理解  ,打通任督二脉。特别是在2020—2021年作为EPC总承包了 3个 TGA工厂建设,从建筑规划、设计、施工、测试到拿生产许可证,其中包括汤臣倍健投资的澳大利亚药厂基地和Life-space的搬迁,这是维多利亚州最大的TGA单体制药车间之一,经过杨浩和顾问团队的不懈努力,在疫情期间顺利完成和交接。

企业的活力,源自企业家的内心,必须时刻保持行动力和激情。

杨浩开发产品的创意来自每一次的旅行。比如  ,在托雷斯海峡跟土著生活的经历,准备做世界领先的海参胶原蛋白肽;在所罗门群岛考察过矿泉水;在瓦努阿图用火山灰做面膜;用塔斯马尼亚的海藻提取物做serum;在高更去世之地——塔希提海域  ,用当地的一种酵母制作了AniMarine的collagenserum……

总之,健康产业会增长很快,大方向不会错就慢慢往前拱。抗衰老抗氧化是Ani生物制药厂的研发核心,生意目标是延长人类生命的纵轴;做有意思的生意,有意义的研发  ,靠有意义本身产生的逻辑关系获利,这是Ani生意的发展逻辑

杨浩说,生活和生意充满创新,你才能永不回头、一往无前。

最近几年经历了一些世事和人事变迁,杨浩很伤感地说:”失去了好几个好友  ,朋友,生意伙伴,他们有的是我青少年记忆里最重要的一部分,有的是我敬仰的企业家和投资家,所以我也告诫自己,慢下来,多点时间给自己和家人。”疫情给他的最大教益是学会讨好自己,宽容自己,不要因为没有以前努力了而有任何负罪感,宽松的时间也给了自己向别人学习投资的机会。创业阶段过去后,杨浩有意让工厂和生意慢下来,多做一些考察和投资。他的房地产投资,取决于是否带来快乐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这样就能朝碧海而暮苍梧  ,同时把这份不同地域和风格的居住体验分享给别人,利用杠杆和正现金流,持续得到好的投资回报。

墨尔本的城市格言刻在Flinders火车站旁的桥上:”vireAcquiritEundo。”这源自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拉丁诗句 “随行聚力”。

最近杨浩又被朋友们拉着牵头组建了一家珍珠工厂  ,他说最喜欢这种旅行顺带投资的事情:这样你在船上时就既不会有玩物丧志的负疚感,也不会有赚钱挺耽搁时间的想法。一看到珍珠笼子,看到漂浮的裙带菜可以提炼褐藻糖胶什么毛病都好了。

网上有句话特别好,杨浩希望分享给大家:找到你天生擅长或喜欢的事,想出用它谋生和创业的办法——如果你这么做,今后每一天都是快乐的  ,永远不用逆流而上去battlingupstream。

最后,杨浩表示,移民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程,移民家庭就像一艘 “忒修斯之船”  ,开出港后会修修补补,等再回来已经面目全非。那么我们自己,我们的孩子,经过海外多元文化的影响,也许变得不再是我们自己了。 过去已经回不去,我们要勇于面对改变和未来。

Related Articles

商界精英

崔晓兵–Northmore 创始人

向北! 向北,走向极致 如果说每两个澳大利亚人中就有一件衣帽是来自崔晓兵的企业,你说这个人厉害不?更厉害的是,不仅在澳大利亚,在欧洲和美国 ,他的产品也遍布 12000家ALDI。十几年来,随着ALDI全球扩张的脚步,从产品开发、下订单、品控、运输到出口 ,他一刻不停地打造了  100多个上下游产业链,成为中国户外界最懂材料、 当然  ,看着容易 ,做起来难。  大家不知道的是,他曾经遭遇一张订单损失1000多万元人民币的艰难时刻,也想象不到觉醒的力量是怎样促进他完成自愈重塑生活并再次重回巅峰的过程。晓兵只相信 :向北! 向北! 走向极致 晓兵只相信 :向北!...

商界精英

龚耕–30年东西方理念的融合

龚耕先生, 澳大利亚全球知名建筑设计事务所丹顿-廓客-马修(corkerMarshall)合伙人,曾担任一年一度的澳大利亚联邦建筑师协会奖评委,擅长跨文化的建筑设计和规划,  参与了中澳两国的大量建筑项目。  2016年他获得当今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权威设计大奖之一。 豪宅类”提名奖,他可谓设计与商业领域的东西方理念融合的最佳践行者。墨尔本2020年的春天因为疫情分外安静,但有一个身影从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从 5米长的奢侈工作台举目望去  ,是宽阔、高举、通透的客厅和足有50平方米的整面无框玻璃幕墙,以及窗外绿树掩映下的简约的庭院。在这里居家办公是怎样的一份幸福! 忙碌的龚耕先生和他的太太热情地从足有5米长的厨房餐台上为我沏了一杯欧式茶,然后从奢侈的定义聊起说,  “奢侈”本质上就是浪费。一句话,我倏然间明白了龚耕能够获得世界大奖的秘密。  电影 《教父》里有句很经典的话:”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龚耕就是那个只需要半秒钟的人。 墨尔本蛰伏的 10年 1991年5月 11  日是个阴雨天,龚耕记得很清楚,那天他落地澳大利亚墨尔本,来RMIT读建筑学博士。当时澳大利亚经济萧条  ,当大多数来澳华人为能找到5澳元一小时的工厂或餐馆工作而喜悦时,龚耕已经身穿西服穿梭于CBD写字楼之间了。毕竟,他是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毕业...

商界精英

聂陶锦–从中国企业家到澳大利亚农场主,再到中澳慈善家

在中国,他是中国广东东莞锦荣水电安装公司董事长。 2007年他来到澳大利亚,在 163商业移民签证中成为第一个以做葡萄酒贸易拿到永久居留权  (PR)  的人,拿到PR后他选择居住在墨尔本,逐步放弃中澳两边跑。一开始他投资物业管理公司 ,2015年他买了一个25万平方米的昆士兰农场。他一步步操办了大女儿的婚礼,送二女儿去英国留学,把小女儿送到私立寄宿中学,又在所有人惊讶的眼光中,卖掉又在所有人惊讶的眼光中,卖掉了墨尔本的房子,然后夫妻两人踏踏实实搬到昆士兰农场,认认真真做起了农民。 经过潜心研究、起早贪黑播种,仅仅两年,聂陶锦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火龙果农场主,之后又转战种姜的无土栽培温室大棚产业。刚开始经营农场时,他年近60岁,完全不懂英文,不懂农业,更不年轻  ,但逐渐地,他让周围所有的澳大利亚本地人都无比敬佩。 更为感人的是来到澳大利亚后,他依然坚持慈善事业,参与创立并陆续捐助18万澳元给ACEF澳大利亚中国教育基金会。他就是聂陶锦,那么这个充满神奇故事的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如何? 从吃不饱的孩子到成功的企业家 老聂的童年真是太苦了。他7岁时,  37岁的父亲意外工伤摔成脑震荡  ,那时他是家里4个孩子中的老大,最小的妹妹刚刚6个月,无疑这个意外仿佛天塌下来一样。从那时起一家人的生活全部靠母亲微薄的收入不说,还要给父亲治病。他记得自己经常一天只喝一点儿稀饭,饿着肚子上学是常态。后来为了还父亲治病的 2000多元人民币欠债,全家坐在藤床上糊火柴盒  ,糊一万个才赚5.8元人民币,每天一刻不停  ,一干就是 5年,高中几乎没有时间去上课。这种苦不要说天天熬着,哪怕是听着都不知道如何承受。 16岁时,他终于可以顶替父亲上班了,聪明勤劳的他认真学习电工技术,掌握了一手过硬的本领。...

商界精英

乔艳君-移民三部曲:苦难成功公益

见面之前,  “乔艳君”这三个字在笔者心中等同于女性企业家和三个男孩的妈妈。知道她长年往返中澳,兼顾家庭和事业,   心想她应是满脸的疲惫和沧桑。但见到她第一眼,就看到她的笑里满是温情,仿佛是一片没有边际平静的大海,水面上映着透明的光。我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她身上会有这种气场,而在接下来的谈话中 ,答案慢慢浮现。 起点平凡,起飞加速 乔艳君人生故事的开场再平凡不过。她生在内蒙古自治区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  ,青少年时期几乎就是在这种平淡而踏实中度过的,耳濡目染的是善待他人的处世之道。 和所有 “70后”创业故事相似  ,她也曾辞去公职去沿海打工,勤奋的她是打工妹中的佼佼者,因为优秀,被深圳总公司派往云南成立了分公司。然而平静的日子在20世纪90年代末被打破  ,总公司破产,打工路上 “失去”了老板,她只好自己创业。 幸运的是,她赶上了200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她所从事的专业游泳馆建造市场很快为勤奋的她敞开了大门。 1999—2006年,不到 10年,公司便成为中国西南地区业绩最好的游泳馆专业承建商。 移民,跌入现实之苦 家庭观念极重的乔艳君认为  ,事业可大可小,可早可晚,而孩子的教育则刻不容缓。为了孩子的教育...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