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精英

聂陶锦–从中国企业家到澳大利亚农场主,再到中澳慈善家

在中国,他是中国广东东莞锦荣水电安装公司董事长。 2007年他来到澳大利亚,在 163商业移民签证中成为第一个以做葡萄酒贸易拿到永久居留权  (PR)  的人,拿到PR后他选择居住在墨尔本,逐步放弃中澳两边跑。一开始他投资物业管理公司 ,2015年他买了一个25万平方米的昆士兰农场。他一步步操办了大女儿的婚礼,送二女儿去英国留学,把小女儿送到私立寄宿中学,又在所有人惊讶的眼光中,卖掉又在所有人惊讶的眼光中,卖掉了墨尔本的房子,然后夫妻两人踏踏实实搬到昆士兰农场,认认真真做起了农民。

经过潜心研究、起早贪黑播种,仅仅两年,聂陶锦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火龙果农场主,之后又转战种姜的无土栽培温室大棚产业。刚开始经营农场时,他年近60岁,完全不懂英文,不懂农业,更不年轻  ,但逐渐地,他让周围所有的澳大利亚本地人都无比敬佩。

更为感人的是来到澳大利亚后,他依然坚持慈善事业,参与创立并陆续捐助18万澳元给ACEF澳大利亚中国教育基金会。他就是聂陶锦,那么这个充满神奇故事的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如何?

从吃不饱的孩子到成功的企业家

老聂的童年真是太苦了。他7岁时,  37岁的父亲意外工伤摔成脑震荡  ,那时他是家里4个孩子中的老大,最小的妹妹刚刚6个月,无疑这个意外仿佛天塌下来一样。从那时起一家人的生活全部靠母亲微薄的收入不说,还要给父亲治病。他记得自己经常一天只喝一点儿稀饭,饿着肚子上学是常态。后来为了还父亲治病的 2000多元人民币欠债,全家坐在藤床上糊火柴盒  ,糊一万个才赚5.8元人民币,每天一刻不停  ,一干就是 5年,高中几乎没有时间去上课。这种苦不要说天天熬着,哪怕是听着都不知道如何承受。

16岁时,他终于可以顶替父亲上班了,聪明勤劳的他认真学习电工技术,掌握了一手过硬的本领。  1988年,他帮助一位开酒吧的朋友安装水电设备  ,因此找到一个可以在酒吧门口卖雪糕的机会。没想到  ,在别人一个月赚 50元人民币的时候,他一天就能赚 50元人民币了,如此赚得生意的第一桶金。后来他开始做食杂店,再后来他闯深圳和东莞,最后落户东莞,建立了锦荣水电安装公司。从开始不知道如何谈订单到后来他的业务扩展到 14个省市,从几千元人民币的订单到最后上千万元人民币的合同,他从一个曾经吃不饱饭的孩子成长为真正成功的企业家。

从成功的企业家到教育慈善家

有一段时间他也沉浸在自己的成功中  ,和朋友吃喝玩乐,但内心隐隐约约感到空虚。有一次朋友们聊天,大家聊起赌博输钱的事儿,一个说已经输掉了4000万元人民币,另一个则说,你还是小意思,我已经输了 1亿人民币了。这让在旁听着的聂陶锦非常难过  ,他想着,这些钱可以拯救多少贫穷的家庭和孩子啊。他经常说:”飞机飞得多高不重要,关键是要平安降落。赚多少钱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赚的这些钱用在什么地方。”

以前他也捐助过一些项目  ,但最后没有得到任何的回音。他觉得这回他要亲力亲为。于是,  2002年他来到家乡江西九江市附近最穷困的修水县,看到小学条件艰苦得难以想象,于是他当即拍板为第一所锦荣小学捐赠35万元人民币  ,用

年365澳元一对一资助江西修水 137名学生”  ,这 137名学生就来自江西修水的6所学校。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江西修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2018年聂陶锦捐赠 15万澳元,委托基金会帮助更贫困的云南麻栗坡县  ,在距中越边境线只有2千米的地方,建立起第7所锦荣小学。

从新移民到澳大利亚农场主

一下子明白,原来无论是公司名称还是小学的名称,都源于夫妻俩名字的组合——锦荣。新荣是一位非常耐心低调的女性  ,他们有三个女儿。老大结婚生子后,学习父亲在维多利亚州经营生姜的温室大棚;老二远去英国读书,回来后在澳大利亚一家大型农产品公司工作;老三则就读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老聂非常欣慰地告诉我,觉得自己很成功,但这种成功是指子女、夫妻、父母、健康、事业五个方面的平衡。他对三个孩子说:”我把你们带到澳大利亚,让你们受良好的教育,我已经尽到父亲的职责  ,那么毕业以后的路,都要靠你们自己,我不会给你们留什么财产  ,我要用这些钱去帮助更有需要的人。”

孩子们也非常支持爸爸的想法,如今老聂全家已捐出近 500万元人民币的善款。刘新荣不仅全力支持丈夫,她自己也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当初移民澳大利亚就是她极力主张的,老聂和她从晚上 10点讨论到凌晨4点  ,最终被她说服。如今买农场,也是新荣从网上找到的  ,她花了很多时间研究,最后夫妻俩一致认为澳大利亚农业大有发展前景。这和澳大利亚当地农民不同,他们从一开始就带着商业眼光进入当地农业。

2015年,老聂星夜兼程23小时没有停歇  ,一人开车从墨尔本赶去昆士兰买农场。当初他买的是一个菠萝农场,但他发现菠萝两年才一季收成  ,而且超市只不过3澳元一公斤,利润太低。于是经过多方请教、潜心研究  ,最后选择栽种火龙果。火龙果一年4季,超市售价每公斤近20澳元。本来澳大利亚没有火龙果,是越南移民带来的,并使火龙果成为主流社会餐桌上的美食。  同时他回中国学习很多栽种方法,比澳大利亚其他同行的种植密度高出40%  ,如此便栽种了 1.6万棵。另外,因为火龙果不适合机械化作业,夫妻俩也宁愿手工呵护,这使他们的火龙果个头儿也比正常的要大,每年收成时,总让周围的农场主目瞪口呆,非常敬佩。一个完全不懂英文、完全没有做过农业的人,50多岁时却能在异国他乡重新创业,而且一做就做出澳大利亚第一大火龙果农场!同时,当地政府对于农民给予非常优惠的保护政策,不但有各种税务减免,

而且规定水果中介批发商都要交给政府一大笔抵押金。新荣仅仅凭E-mail和电话联系,没有任何合同,水果发过去,半个月就回款。万一没有回款  ,农场主告到政府,就会从抵押金中扣除。聂陶锦说在澳大利亚当农民只管安心研究怎么把农作物种好,其他什么都不用操心,实在太幸福了。

另外,澳大利亚的泥土、水、空气实在是太优质了,农产品的质量也非常让人放心  ,比如遇到病虫害,拍张叶子的照片发给卖农药的店家,结果对方一定要亲自来农场看看到底是什么问题,才决定卖什么药。这是因为澳大利亚政府对这些流程监管得也非常严格。他觉得无论从天然条件还是政府支持方面考量  ,投资澳大利亚农业都具有相当高的性价比。

2022年后老聂又转战生姜无土栽培的温室大棚,运用以色列滴灌技术生产无土袋装生姜  ,这是一种可吃、可种、可收藏的活鲜生姜。他还和格里菲斯大学的农业博士们一起立项合作,专门研究生姜无土栽培技术。如今,他探索和积累的大棚生态种植生姜技术,引领澳大利亚市场  ,又因经营灵活,受到各个渠道的热捧看到夫妻两人烈日之下辛苦劳作的照片,再看看捐助的7所小学,这些钱是实实在在的汗水所得,这些钱是那样纯洁干净的爱心奉献!如今,随着澳大利亚越来越多中国新移民的到来,在环境和角色的转换中,我相信很多人,尤其那些曾经在中国经济大潮中成功的人士,都在思考着自己的定位。如何让自己赚的钱不是挥霍在贪欲上、用于为后代积累财富上,而是更多地回馈社会,帮助他人?老聂身上这种企业家创业和奉献精神无关种族  ,无需语言,他所体现出的人生价值及给社会带来的正能量  ,才是真正令人尊重的财富!

Leave a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 Articles

商界精英

崔晓兵–Northmore 创始人

向北! 向北,走向极致 如果说每两个澳大利亚人中就有一件衣帽是来自崔晓兵的企业,你说这个人厉害不?更厉害的是,不仅在澳大利亚,在欧洲和美国 ,他的产品也遍布 12000家ALDI。十几年来,随着ALDI全球扩张的脚步,从产品开发、下订单、品控、运输到出口 ,他一刻不停地打造了  100多个上下游产业链,成为中国户外界最懂材料、 当然  ,看着容易 ,做起来难。  大家不知道的是,他曾经遭遇一张订单损失1000多万元人民币的艰难时刻,也想象不到觉醒的力量是怎样促进他完成自愈重塑生活并再次重回巅峰的过程。晓兵只相信 :向北! 向北! 走向极致 晓兵只相信 :向北!...

商界精英

龚耕–30年东西方理念的融合

龚耕先生, 澳大利亚全球知名建筑设计事务所丹顿-廓客-马修(corkerMarshall)合伙人,曾担任一年一度的澳大利亚联邦建筑师协会奖评委,擅长跨文化的建筑设计和规划,  参与了中澳两国的大量建筑项目。  2016年他获得当今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权威设计大奖之一。 豪宅类”提名奖,他可谓设计与商业领域的东西方理念融合的最佳践行者。墨尔本2020年的春天因为疫情分外安静,但有一个身影从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从 5米长的奢侈工作台举目望去  ,是宽阔、高举、通透的客厅和足有50平方米的整面无框玻璃幕墙,以及窗外绿树掩映下的简约的庭院。在这里居家办公是怎样的一份幸福! 忙碌的龚耕先生和他的太太热情地从足有5米长的厨房餐台上为我沏了一杯欧式茶,然后从奢侈的定义聊起说,  “奢侈”本质上就是浪费。一句话,我倏然间明白了龚耕能够获得世界大奖的秘密。  电影 《教父》里有句很经典的话:”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龚耕就是那个只需要半秒钟的人。 墨尔本蛰伏的 10年 1991年5月 11  日是个阴雨天,龚耕记得很清楚,那天他落地澳大利亚墨尔本,来RMIT读建筑学博士。当时澳大利亚经济萧条  ,当大多数来澳华人为能找到5澳元一小时的工厂或餐馆工作而喜悦时,龚耕已经身穿西服穿梭于CBD写字楼之间了。毕竟,他是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毕业...

商界精英

乔艳君-移民三部曲:苦难成功公益

见面之前,  “乔艳君”这三个字在笔者心中等同于女性企业家和三个男孩的妈妈。知道她长年往返中澳,兼顾家庭和事业,   心想她应是满脸的疲惫和沧桑。但见到她第一眼,就看到她的笑里满是温情,仿佛是一片没有边际平静的大海,水面上映着透明的光。我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她身上会有这种气场,而在接下来的谈话中 ,答案慢慢浮现。 起点平凡,起飞加速 乔艳君人生故事的开场再平凡不过。她生在内蒙古自治区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  ,青少年时期几乎就是在这种平淡而踏实中度过的,耳濡目染的是善待他人的处世之道。 和所有 “70后”创业故事相似  ,她也曾辞去公职去沿海打工,勤奋的她是打工妹中的佼佼者,因为优秀,被深圳总公司派往云南成立了分公司。然而平静的日子在20世纪90年代末被打破  ,总公司破产,打工路上 “失去”了老板,她只好自己创业。 幸运的是,她赶上了200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她所从事的专业游泳馆建造市场很快为勤奋的她敞开了大门。 1999—2006年,不到 10年,公司便成为中国西南地区业绩最好的游泳馆专业承建商。 移民,跌入现实之苦 家庭观念极重的乔艳君认为  ,事业可大可小,可早可晚,而孩子的教育则刻不容缓。为了孩子的教育...

商界精英

杨浩–蚂蚁般工作  ,蝴蝶般生活

“在晨曦微光的勾勒下,Mountotemanu的峻峭的黑色轮廓伴随着海浪声,依旧在雾气中隐约闪现,这是黎明的法属波利尼西亚—南太平洋深处的BoraBora岛海浪冲击着珊瑚环礁,灰白色的渴湖和椰林映照的环礁小岛开始微微显现,不时有阵阵的暗香袭来,那是椰子、香草、橘子花的馥郁香味,我揉着眼睛从Edgard那 采访杨浩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他有很多旅行和创业的故事,并不断迸发出一些华彩智语  ,虽然并不高大上、让人崇拜  ,却会引人不时捧腹大笑  ,细细品味。 杨浩出生在昆明,山清水秀的环境让人充满了灵气。 在澳大利亚做为模范投资一名,他在2012年上过澳大利亚大名鼎鼎的The Age主流报纸头版,还接受过维多利亚州政府的 Thevictorianconnection 的专访。最近几年则投资于海洋生物制药、海洋护肤品和TGA/GMP药厂建设总包领域。其中,还少不了帆船、房车、潜水、旅行  ,遍布世界各个小岛旅游的行踪……别人移民澳大利亚,都形容为 “蹲移民监”  ,而他是满世界玩儿,还不耽误赚钱 我们来听听他对移民生活的见解吧 关于一名生活: 让自己活得有趣,勇于接受不确定性...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