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翘楚

Jillianxu | Brilliantalent 猎头公司创始人

猎头服务和人力咨询在 20 世纪末才进入中国,这两个舶来品在近 20年越来越被重视。猎头属于招聘行业里的细分,这个词另外的说法叫作高级人才寻访。“头”指智慧、才能集中之所在,“猎头”也可指猎夺人才,即发现、追踪、评价、甄选和提供高级人才的行为。当你接到猎头的电话,恭喜你,一是说明你厉害了二是你改变命运的时刻到了……人力咨询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让公司业绩倍增长治久安。Brilliantalent 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华人猎头公司,而 Motivus 是中西合璧的人力资源公司,它们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名字:Jillian xu。

1999年,   14岁的 JJllian从上海来到在悉尼的妈妈身边。妈妈在澳大利亚打拼多年,并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女儿,母女相处的时间很短。像大多数初代移民一样,妈妈每天打三份工,努力为自己和女儿创造好的生活。妈妈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Jillian。  10年级  ,一到合法打工年龄,  Jillian每天下午3点半下课就去打零工,周末去著名的跳蚤市场摆摊。除了减轻妈妈的负担  ,也为了能攒钱

买机票回中国看望从小陪伴她的奶奶、姑姑、堂妹,还有一群好朋友。读高中那几年,她几乎没有向妈妈要过零用钱,攒钱进货、投资,统统靠自己。与此同时,她没有荒废学业。高中毕业,她顺利考上悉尼科技大学的商科。这种经历自然磨炼了 Jillian的意志,让她有很强的抗挫能力。虽然不是学霸型人才,但她学东西上手非常快,销售能力也强。大学她是半工半读的,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她就在200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进入澳大利亚联邦银行(CBA)。换作别人,这么年轻就进入澳大利亚四大银行之一  ,会非常心满意足,但Jillian不满足于此,她总觉得外面应该有更大、更精彩、更广阔的舞台,她内心一直有一种渴望  ,一种要出去闯一闯的冲动。

在CBA工作的几年里  ,Jillian完成了学业,组建了家庭,有了呵护她的丈夫和可爱的孩子。   但她一直没有停止那种渴望,一直在探索自己的潜力  ,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机会和土壤。她做小商贩,从中国进货到澳大利亚销售;跳槽到美国运通去历练  ,做信用经理。每一个成绩都不断鼓励她去尝试新的领域

此时中国的快速发展搅动着Jillian不安分的灵魂。她在中国网络上投简历,看到一个纳斯达克上市的猎头公司Hudson招聘,上面描绘此工作可以接触到各大著名公司  ,这一下子打动了她,而公司也真给了她一个面试的机会。当她飞回上海  ,站在公司的大堂,一览一望无际的黄浦江的时候,回上海的决心已定。

她顺利通过面试  ,尽管是应聘者中唯一一个没有行业经验的人。此时她可不是单身,而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啊。想到自己童年和母亲分离的经历,不想把孩子留在澳大利亚,决定全家一起回上海。虽然先生工作可以网上完成,可是两个孩子要上整托  ,每次接送孩子都拉着妈妈大哭,让 Jillian心碎不已。好在工作顺利  ,集训中她的测评全部绿色,说明她天生就是一个做猎头的料。 Jillian也终于找到自己一生的目标。半年后她就升到中层  ,业务类别也从最边缘的行业进入最火的医疗、医药、快消、零售、  电商等领域。

2016年整个猎头行业大洗牌,  Jillian的顶头上司问她愿不愿意跟着他换到更著名的世界 500强公司Adecco  ,她欣然前往。这次她负责新兴行业,阿里巴巴、小红书、滴滴,都是她的客户,她的业绩也位于亚太地区的前列,做到了高级经理的岗位。

Jillian终于完成了自我认知、  自我探索、  自我认可的三个阶段。

2018年她的第三个孩子即将到来,妈妈面临心脏搭桥手术,而上海的房价高不可及  ,大孩子也面临上学等各种问题  ,她衡量再三,决定回到澳大利亚。开始她应聘到澳大利亚猎头公司做兼职,  自己请缨负责开发华人公司客户。老板抱着半怀疑半尝试的态度,让Jillian试试,谁想Jillian月月开单,让老板大为惊讶。

Jillian创立Brilliantalent猎头公司在 2020年3月 ,正是澳大利亚从边境封锁到全澳封城的时刻  ,疫情下所有公司的第一反应就是裁员  ,甚至已经决定录用的人才都紧急叫停。整个猎头行业阴云密布。但Jillian觉得此时创业正好,如果论成本  ,就是自己一个人,没什么可怕的。因为Jillian之前积累的线上资源,疫情封城对她的影响不大,反而因为电商逆生长,新增了许多岗位,而且Briliantalent业务不仅仅局限于高管的猎头,更有专业技术人员、中级管理层和批量的临时工和合同工的订单。

Jillian深信  ,猎头并不只是单纯招人这么简单,她会协助公司制定用人策略  ,创建岗位人才画像,进行薪酬谈判,以及关注入职人才的长期留用等细节。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也逐渐认识到猎头的真正价值。一开始企业仅将职位描述邮件发给她,后来企业开始更加积极地咨询: “Jillian,我们有招聘需求,是否能请你协助我们制定精准的人才画像?这个岗位的薪资应该定多少才能具备竞争力呢?  “

猎头有两端客户,一头是企业,另一头是人才。来澳华人中有很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技术人才,但往往在刚来澳大利亚的时候都非常迷茫。澳大利亚是一个看重本地经验的国家,所以寻职过程中会处处碰壁。有一次,某中国互联网公司战略部总监找到Jillian,因为自己的行业、工作经历与澳大利亚本地市场不符,所投简历都石沉大海,他说再不行就去做地产销售算了。Jillian给他做了梳理和规划,并把他的简历推荐给几个熟知的客户,其中一个客户见了候选人后如获至宝,专门为他创立了一个新职位。

疫情过后,政府补助结束,业务开始复苏,没有了封锁,许多公司还要扩张到海外,又出现大量员工短缺  ,有人找到了自己向往已久的工作,有人通过跳槽薪资一下子涨幅超过30%  ,就业市场的人员流动性增强,于是涌现巨大的辞职潮,这为 Jillian的公司提供了发展机遇。

除了原来的财务、人力资源岗位是她拿手领域  ,奢侈品零售、快消、地产、新能源行业的人才也增加到她的数据库,  Jillian的数据库里总是能满足双方的需求。能量是不断传动的,人才越来越多找到 Jillian,公司也越来越多和Jillian约谈。 Jillian忙得不可开交,公司规模也扩大到 10个员工。

在猎聘过程中,  Jllian发现很多华人背景的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薄弱环节。哪怕是知名大公司,也由于不了解澳大利亚当地的法律、人文环境,水土不服,又不重视,吃过大亏。比如一个中国上市公司,员工拿准了公司不懂法律  ,经常请病假,后来公司实在忍无可忍发了一封E-mail辞退他  ,结果他反告公司在他生病期间骚扰他,给他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外加公司没有买保险、没有正规合同,只能败诉。

Jillian过去在上海就认识的一个老朋友Davidking也是她的客户,疫情期间她把他挖到澳大利亚的一个华人背景的公司当人力总监。他也深刻认识到澳大利亚华人背景的公司实在太需要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了。于是,他们一拍即合,决定合伙拓展人力咨询公司  ,起名叫MotivusGroup (以下简称MG)。David拥有 20年的HR高管经验,  曾经在澳大利亚著名的Qantas与必和必拓公司  (BHP)工作  ,在中国香港创业7年  ,在上海工作 7年,在德国/美国上市的快消公司担任过亚太HR总监。他不但业务精熟,而且贯通中西,尤其是在辅导华人企业方面独占优势

MG业务包含人事管理业务外包、薪酬福利、项目招聘、业务转型、政府支持、市场调研、企业培训、文化落地、员工关系、组织结构调整与合规等综合人力资源服务。

HR最重要的是给企业赋能。KPI也好,OKR也罢,这些绩效评估如何真正在企业发挥作用,如何真正挖掘出员工内在的潜能,让公司受益,让员工找到成就感,这些都是HR的范畴。MG接到的第一个客户,是一家中国投资的矿业公司,该公司要在澳大利亚建厂   ,因为对澳大利亚市场不熟悉,在各个环节都举步艰难。   要知道矿业是高风险行业,一旦出错,就有坐牢的风险。MG和客户公司进行深入沟通,帮助建立本地公司HR和运营流程  ,保证其在HR和。HS的合规性。同时,在非常短的时间内,通过不同的招聘解决方案在3个月内让 100人按时入职,并且建立完整的流程助力公司日后的发展。

而很多老板不重视HR,都是等惹到官司才想到HR。找律师打官司吗?可能光律师费就远超过补偿费  ,还不敢保证能赢。  Jillian说如果提前制定好规则,通常就不会被员工钻空子、惹麻烦。HR就像一个后勤部队,如果一家公司把HR做好,那么元帅一心一意带着士兵们冲锋就好了。

随着华人企业的壮大,员工水平的提升,澳大利亚人才竞争的激烈,无论是猎头还是HR   ,已经是企业经营的必要一环,MG应运而生,愿为华人赋能!

Related Articles

青年翘楚

Jeff Lee | 华人非银行贷款机构开拓者

宏大资本创始人 20世纪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大量华人涌入澳大利亚,这一批大约4万人基本上在 1995年左右获得澳大利亚永居身份。  当时,澳大利亚刚刚从经济萧条中苏醒,在金融方面首先活跃起来。以前澳大利亚房价很低,十几万澳元便可以买到很好的房产,但是贷款非常难,利率也超过了 20% ,整个房地产市场死气沉沉。 90年代末,银行和贷款方面的政策一扫之前的僵化死板,贷款政策发生变化,不但容易借到钱,利率也大幅下降,于是房地产市场风起云涌,房价不断蹿升。 时势造英雄   宏大资本应运而生 2000年,  16岁的 JefLee刚刚从中国香港来悉尼上中学。虽然年龄小,但他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也感受到了澳大利亚房地产的热度。因为他是中国大陆人,在中国香港就是寄宿,所以人非常独立,边读书边去餐馆、加油站打工赚钱。后来到黄金海岸上大学,业余时间去汇丰银行  (HSBC)打工,挨家挨户敲门卖信用卡。 Jef业绩很好  ,从团队第一名逐步做到全澳第三名。在这个过程中,他敏锐地感受到房地产火热的关键因素是贷款,于是毕业后果断换到一家华人贷款公司工作。 在房地产买卖方面,澳大利亚整个系统公开、透明、完善,不需要背景、资源,且对语言没有更高的要求。  1995年拿到永居身份的华人,正处于收入稳定、家庭团聚或结婚成家等准备买房子的时刻。天赐良机,能从澳大利亚房地产市场的底部进入,于是聪明且爱房子的华人圈中一下子出现了许多造富神话。...

青年翘楚

Martin Zhang | 从金诺到魔方

2003年,澳大利亚启动投资移民签证。  20多年来中国众多成功的企业家为了培养第二代,使之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带着子女纷纷赴澳。不过,培养二代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  东西方文化冲突   ,时代变迁,一代和二代如何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一直是新移民讨论的焦点。本文父亲David和儿子Martin的故事,或许会给读者一些启发。 “金诺地产”是父亲David起的名字  ,那时儿子的事业才刚刚起步,公司的名字当然要听父亲的。过了 3年,儿子Martin逐步成熟,有了自己的想法  ,要把公司的名字改为  “魔方发展”  。父亲说:”公司最重要的是诚信,要一诺千金,一定要体现在公司的名字上。”儿子说: “公司的开发管理业务就像魔方一样,通过中心轴,关联并控制所有模块,进行有序高效的组合运动,拼出不同的精彩作品  ,把梦想中的房子照进现实。”父子俩因为公司名字沟通了大半年。最终,父亲被儿子说服,于是有了从金诺到魔方的变化。 父亲David来澳大利亚之前是中国一家以地产开发为主的集团公司的总经理,母亲是房地产造价师。父母工作忙,晚上饭局常带着儿子一起,于是Martin从小学起就跟着大人在饭局上听着房地产方面的各种信息。Martin说:”来澳大利亚进入房地产行业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2014年,Martin马上 18岁了,父亲深知全球化是必然趋势,觉得要让儿子开阔视野,于是不惜放弃中国的业务,办理了澳大利亚投资移民,举家搬至墨尔本。一般投资移民家庭是父亲在中国  ,节假日来澳大利亚几天,而妈妈陪同孩子在澳读书。但是David观点是 “一家人不要分开”,于是Martin享受着其他移民二代少有的家人陪伴,更重要的是父亲耳濡目染的指导。 David说,这些年他在培养儿子的问题上坚持两点:一是陪伴,二是开放。无论在中国还是澳大利亚,...

青年翘楚

徐媛 | 奔跑——向着光的方向徐媛 |

Labassa资本创始人 Labassa资本  (www.labassa.com)是一家资本和资产管理公司,业务包括地产债权及股权基金和商业地产资产管理。   打开企业介绍   ,我看到公司人员中西结合,  多数为曾在主流大公司担当重任、资历深厚的专业人士。创始人徐媛是一个非常靓丽的华裔女性,她在资本市场和机构银行业务领域拥有14年多的经验,在澳大利亚、亚太地区以及全球资本市场建立了广泛的商业人脉。我禁不住思考,在澳大利亚金融这样一个门槛很高、背景很深的领域,一个没有背景、  年纪尚轻的华裔女性,为什么能够领导这样的团队呢? 血液里流淌着企业家的基因 徐媛的爷爷是上海的前辈企业家,早年在上海创立并经营一家护肤品牌。徐媛把爷爷看作自己的榜样,或许是出于作为长孙女的使命感,抑或是血液里与生俱来的企业家精神使然,徐媛从小就对经营企业很有自己的想法。   1999—2003年她攻读了工商管理学士学位。本科毕业后,她的目标是去国外进修工商管理硕士 (MBA),学习海外更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和实操。 徐媛和妈妈分享了自己出国的打算。一天,妈妈带来一份报纸,上面有一赛训练期间,她和其他五个队员共同完成了近 100个商业案例分析和演说,这则广告:寻找 “幸运之星”。这是悉尼科技大学语言学院在中国举办的公开征选  ,胜出者将获得 6个月语言课程的奖学金  ,徐媛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幸运果然到来,那段时间的强化训练为她接下来的商业实践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青年翘楚

Mimi Gao | 10年磨一剑  ,不变少年心

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看,澳大利亚房产市场十年一个周期,高盛集团创始人 “80后”MimiGao凭借对房产市场敏锐的预判能力和应变能力,引领公司脚踏实地走过了一个完整的地产周期。 在多变的市场中 ,她总能嗅到时代的先机  ,比如澳大利亚第一个房产类微信公众平台  “墨尔本房产资讯”就是Mimi早在2013年就建立的 ;她有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从不随大溜 ;疫情后,她倡导  “合在一起,成为和企业社会责任上,崇尚信仰的Mimi总是怀着一腔恻隐之心,尽力而为。 从尘埃里走来,做我人生的主 谁又可曾想到  ,如此亮眼的女性竟是普通地方、普通家庭出身,一路靠自己打拼,在异国他乡闯出一片天地的? MimiGao是 2003年从山东一个小城市来到澳大利亚留学的。那时汇率高,澳大利亚的学费对她做小生意的父母而言是沉重负担。Mim i稚嫩的肩上扛起了生活的担子。为了节流,Mimi跟8个学生合租住房,总是在菜市场关门前甩卖时去买剩下的最便宜的菜。为了开源,Mimi四处找工作。但即便是在这样的生存压力下,Mimi找工作也与其他留学生思路不同。她觉得,既然是工作,就不单纯是为了挣钱,而应该同时通过工作锻炼自己的能力,  “一箭双雕”。因此,Mimi把目光放在了销售这个工种上。 第一份销售工作是上门推销电话套餐的无底薪工作。一周培训后  ,由组长带队去各个偏远地区地毯式地推销。Mimi每天要从下午4点敲门推销到晚上9点,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热的天气,都要挨家挨户地推销。...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