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翘楚

Mimi Gao | 10年磨一剑  ,不变少年心

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看,澳大利亚房产市场十年一个周期,高盛集团创始人 “80后”MimiGao凭借对房产市场敏锐的预判能力和应变能力,引领公司脚踏实地走过了一个完整的地产周期。

在多变的市场中 ,她总能嗅到时代的先机  ,比如澳大利亚第一个房产类微信公众平台  “墨尔本房产资讯”就是Mimi早在2013年就建立的 ;她有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从不随大溜 ;疫情后,她倡导  “合在一起,成为和企业社会责任上,崇尚信仰的Mimi总是怀着一腔恻隐之心,尽力而为。

谁又可曾想到  ,如此亮眼的女性竟是普通地方、普通家庭出身,一路靠自己打拼,在异国他乡闯出一片天地的?

MimiGao是 2003年从山东一个小城市来到澳大利亚留学的。那时汇率高,澳大利亚的学费对她做小生意的父母而言是沉重负担。Mim i稚嫩的肩上扛起了生活的担子。为了节流,Mimi跟8个学生合租住房,总是在菜市场关门前甩卖时去买剩下的最便宜的菜。为了开源,Mimi四处找工作。但即便是在这样的生存压力下,Mimi找工作也与其他留学生思路不同。她觉得,既然是工作,就不单纯是为了挣钱,而应该同时通过工作锻炼自己的能力,  “一箭双雕”。因此,Mimi把目光放在了销售这个工种上。

第一份销售工作是上门推销电话套餐的无底薪工作。一周培训后  ,由组长带队去各个偏远地区地毯式地推销。Mimi每天要从下午4点敲门推销到晚上9点,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热的天气,都要挨家挨户地推销。  5个月的历程,家常便饭似的遭遇白眼、怀疑、冷漠、质问,Mimi不仅在英文上突飞猛进,也克服了自卑  ,渐渐锻炼出强大的内心。

第二份销售工作是在电话中心做电话推销。之后  ,Mimi进入墨尔本一家华人报社做广告销售。与前两份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的销售不同,广告销售面对的是企业客户。Mimi又抱着学习商业谈判和商业交易的心态,迅速成长,后来毕业找工作之际就获得了报社的录用。

正式工作之后不久,Mimi主动为自己思考职业规划   ,向公司老板毛遂自荐做销售经理,组建销售团队,  自己设计薪酬体系,招聘培训新人。短短 3个月时间,Mim i带领 5个初出茅庐的新人将报社的广告营业额提高了 10倍。那时的Mimi  ,在拼搏的年纪不选择安逸,一周7天无休  ,周六锻炼组织能力,担任墨尔本中华青年联合会的副会长,周日还在一个中文学校兼职校长助理。

报社的工作经历让Mimi自信满满,她决定自己创办杂志。但首番创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以失败而告终。曾经的成功光环粉碎一地,失败的打击像涨潮的海水涌来,让她对自己前所未有地失望  ,辛苦积攒的血汗钱全打了水漂  ,连最后一期杂志的印刷费也付不出  ,每天只能刷信用卡度日。Mimi跌回尘埃里,每天像踩在棉花上,惶惶然不知所终,直至发生意外撞了车。

最危难的时候,情况出现了转机。一个俄罗斯客户打来电话说要在杂志上刊广告。得知Mimi的杂志关张的情况,素昧平生的客户竟极力推荐Mimi去一家房产公司做销售。所谓 “天助自助者” ,Mim i马上收拾破碎的心情,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新公司里。

在房地产公司打工的那些时光里,Mimi胜于常人的地方在于会观察 ,会思考,敢行动。别人塞到每家每户信箱里的 listing leter是打印出来的 ,Mimi就愿意花时间手写;每有新项目出来,Mimi就从头到尾地吃透,做成一个精美细致的文件夹;没有客户资源,Mimi就翻开电话簿从A打到z;要助推销售,Mimi就与曾经工作的媒体联合……

在尘埃里开出花来的Mimi仿佛重生一般,在房地产业如鱼得水,头年就卖了三十几套房,成为公司的金牌销售,而那是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的时候。 还完欠款和信用卡的透支后,Mimi也终于在澳大利亚扎下根来,凭一己之力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房。她又破釜沉舟地注册了高盛地产。

2009年年底,高盛地产诞生了。从 。到 1的过程往往漫长,Mimi不失耐心,一步一个脚印  ,慢慢积累,稳扎稳打。 2012年,Mimi开始发力,换了大的办公室,暗暗告诫自己要在两年内把团队发展到 10人。

在那段时光里,作为老板的Mimi钻研业务,选人带人,潜心练就了十八般武艺。参与马来西亚房展,从第一年的两位数成交量到第二年就翻身成为签单率最高的墨尔本中介;发现数字化营销趋势  ,成为墨尔本第一家推出微信公众号的房产中介;选盘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原则,只代理区域好、开发商好的精品公寓;对待客户像对待家人,为客户选房仿佛是为自己安家。

借着这样的经营哲学和市场眼光,即便是过去两年澳大利亚公寓市场哀鸿遍野的情况下  ,高盛代理的楼盘仍逆势上涨。  因为对开发商精挑细选  ,高盛代理的楼盘从未出现过违约。万一客户出现资金跟不上的情况  ,高盛会帮客户跟开发商申请延迟交割期限,让高盛的客户口碑只涨不跌。

10年磨一剑,高盛现在的团队里每一个都是精兵良将。   团队的每位成员都是Mimi如相亲般相来的。选人看人品,选到正确的人,Mimi总是第一时间手把手培训,不是培训员工的销售技巧,而是教人判断楼盘、户型、市场趋势,因为Mimi懂得,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她并不担心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对团队全部倾囊相授,   因为她完全相信高盛团队的文化和氛围才是留住人才的吸铁石。

公司成立 13年来,Mimi实现了对自己、对团队的承诺,不管是谁接了单  ,整个团队都鼎力相助,成全队友,也成全自己。都说创业公司一般活不过3年,地产公司更是开开关关。 13年过去了,高盛活下来了 ,且活得踏实,活得漂亮。

对企业而言,如何能如水一般,   因势利导,灵活变通,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里活下来,活得久?这是每个企业家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你的公司运营是否可以不依赖线下?你的团队是否能网络协同作战?你的品牌是否 IP化的品牌?你是否已经从 “流量思维”转换到了  “留量思维” ?

Mimi分析,在这个特殊的时代变革期,个人英雄主义时代已黯然退场,金字塔结构的企业会被慢慢淘汰,未来人人都想创业实现个人价值,企业结构在向扁平化发展,要做到随时能 “变”  ,才能适者生存。创业者追求的是归属感、拥有感、价值感和主动权  ,如果可以实现企业内部创业,合在一起,成为一伙,每个人都能把自己所长发挥到极致,共同把蛋糕做大,才是最大的赢家。

高盛在组织架构上做了两个重大调整。一是采用分权式 “海星组织”结构模式和。KR (objectives andkeyResults)管理模式,使企业架构富有弹性,可根据市场变化快速伸缩调整。二是为企业量身打造线上CRM管理系统和客户端服务系统,用系统来管理和跟进客户的大事小情,减少人为因素的出错概率,提高客户转化率、成交率和重复购买率,以协助销售团队更轻松、更高效地管理客户  ,并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高盛内部设有完善的晋级制度和PK规则,工作犹如在游戏世界升级打怪,赚钱的同时能享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只要你有能力  ,收入上不封顶  ,更可以实现内部创业。现在的高盛,  已发展成集团公司,包含房产销售、物业管理和地产开发三大业务范畴  ,力求为客户提供 “一站式”服务。

Related Articles

青年翘楚

Jeff Lee | 华人非银行贷款机构开拓者

宏大资本创始人 20世纪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大量华人涌入澳大利亚,这一批大约4万人基本上在 1995年左右获得澳大利亚永居身份。  当时,澳大利亚刚刚从经济萧条中苏醒,在金融方面首先活跃起来。以前澳大利亚房价很低,十几万澳元便可以买到很好的房产,但是贷款非常难,利率也超过了 20% ,整个房地产市场死气沉沉。 90年代末,银行和贷款方面的政策一扫之前的僵化死板,贷款政策发生变化,不但容易借到钱,利率也大幅下降,于是房地产市场风起云涌,房价不断蹿升。 时势造英雄   宏大资本应运而生 2000年,  16岁的 JefLee刚刚从中国香港来悉尼上中学。虽然年龄小,但他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也感受到了澳大利亚房地产的热度。因为他是中国大陆人,在中国香港就是寄宿,所以人非常独立,边读书边去餐馆、加油站打工赚钱。后来到黄金海岸上大学,业余时间去汇丰银行  (HSBC)打工,挨家挨户敲门卖信用卡。 Jef业绩很好  ,从团队第一名逐步做到全澳第三名。在这个过程中,他敏锐地感受到房地产火热的关键因素是贷款,于是毕业后果断换到一家华人贷款公司工作。 在房地产买卖方面,澳大利亚整个系统公开、透明、完善,不需要背景、资源,且对语言没有更高的要求。  1995年拿到永居身份的华人,正处于收入稳定、家庭团聚或结婚成家等准备买房子的时刻。天赐良机,能从澳大利亚房地产市场的底部进入,于是聪明且爱房子的华人圈中一下子出现了许多造富神话。...

青年翘楚

Martin Zhang | 从金诺到魔方

2003年,澳大利亚启动投资移民签证。  20多年来中国众多成功的企业家为了培养第二代,使之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带着子女纷纷赴澳。不过,培养二代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  东西方文化冲突   ,时代变迁,一代和二代如何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一直是新移民讨论的焦点。本文父亲David和儿子Martin的故事,或许会给读者一些启发。 “金诺地产”是父亲David起的名字  ,那时儿子的事业才刚刚起步,公司的名字当然要听父亲的。过了 3年,儿子Martin逐步成熟,有了自己的想法  ,要把公司的名字改为  “魔方发展”  。父亲说:”公司最重要的是诚信,要一诺千金,一定要体现在公司的名字上。”儿子说: “公司的开发管理业务就像魔方一样,通过中心轴,关联并控制所有模块,进行有序高效的组合运动,拼出不同的精彩作品  ,把梦想中的房子照进现实。”父子俩因为公司名字沟通了大半年。最终,父亲被儿子说服,于是有了从金诺到魔方的变化。 父亲David来澳大利亚之前是中国一家以地产开发为主的集团公司的总经理,母亲是房地产造价师。父母工作忙,晚上饭局常带着儿子一起,于是Martin从小学起就跟着大人在饭局上听着房地产方面的各种信息。Martin说:”来澳大利亚进入房地产行业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2014年,Martin马上 18岁了,父亲深知全球化是必然趋势,觉得要让儿子开阔视野,于是不惜放弃中国的业务,办理了澳大利亚投资移民,举家搬至墨尔本。一般投资移民家庭是父亲在中国  ,节假日来澳大利亚几天,而妈妈陪同孩子在澳读书。但是David观点是 “一家人不要分开”,于是Martin享受着其他移民二代少有的家人陪伴,更重要的是父亲耳濡目染的指导。 David说,这些年他在培养儿子的问题上坚持两点:一是陪伴,二是开放。无论在中国还是澳大利亚,...

青年翘楚

徐媛 | 奔跑——向着光的方向徐媛 |

Labassa资本创始人 Labassa资本  (www.labassa.com)是一家资本和资产管理公司,业务包括地产债权及股权基金和商业地产资产管理。   打开企业介绍   ,我看到公司人员中西结合,  多数为曾在主流大公司担当重任、资历深厚的专业人士。创始人徐媛是一个非常靓丽的华裔女性,她在资本市场和机构银行业务领域拥有14年多的经验,在澳大利亚、亚太地区以及全球资本市场建立了广泛的商业人脉。我禁不住思考,在澳大利亚金融这样一个门槛很高、背景很深的领域,一个没有背景、  年纪尚轻的华裔女性,为什么能够领导这样的团队呢? 血液里流淌着企业家的基因 徐媛的爷爷是上海的前辈企业家,早年在上海创立并经营一家护肤品牌。徐媛把爷爷看作自己的榜样,或许是出于作为长孙女的使命感,抑或是血液里与生俱来的企业家精神使然,徐媛从小就对经营企业很有自己的想法。   1999—2003年她攻读了工商管理学士学位。本科毕业后,她的目标是去国外进修工商管理硕士 (MBA),学习海外更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和实操。 徐媛和妈妈分享了自己出国的打算。一天,妈妈带来一份报纸,上面有一赛训练期间,她和其他五个队员共同完成了近 100个商业案例分析和演说,这则广告:寻找 “幸运之星”。这是悉尼科技大学语言学院在中国举办的公开征选  ,胜出者将获得 6个月语言课程的奖学金  ,徐媛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幸运果然到来,那段时间的强化训练为她接下来的商业实践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青年翘楚

“大味”餐饮横空出世 |”90后” Liamzhou执掌美食天下

墨尔本的餐饮享誉世界,各国风情的餐饮文化蓬蓬勃勃,这和世界最宜居城市的称号相得益彰。  为什么宜居? 因为幸福度、舒适度和文化包容度…吃得舒服,吃得丰富,吃得地道,绝对是其中重要因素。 甚至可以说,在墨尔本你能品尝到比各国当地更为地道的餐饮   ,因为墨尔本能吸引高端餐饮投资移民和最高级的大厨。澳大利亚大厨的地位相当高,  “Masterchef”大厨的餐饮节目 ,很多重量级的节目都要为之让位 ;况且每个月都有各种大型赛事和节日 , 自然盛宴不断。在饮食业竞争如此激烈的地方,中餐品牌  “大味”蓬勃发展。 “大味”,让华人为之骄傲的品牌 澳大利亚华人群体在近30年才逐渐壮大,而前20年的移民没有资金,更不懂什么品牌。后来新投资移民兴旺  ,有资金,有品牌意识、连锁概念  ,但当地的移民和留学生的数量还不足以支撑中餐品牌的发展。中餐没有著名连锁品牌一直是澳大利亚华人心中的缺憾。 2016年,天时地利人和俱备,  “大味”横空出世。当人们还没有搞清楚这是何方神圣的时候,...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